拉胡喇
拉胡喇(巴利语:Rāhula)是佛陀出家前和亚寿塔拉的独生子。他出生的那天,佛陀刚决定出家。拉胡喇从小离开了父亲,由他的母亲和祖父抚养长大。他七岁时,佛陀觉悟后第一次回到咖毕喇瓦土城。拉胡喇加入了僧团,成为了僧团中第一位沙马内拉。此后佛陀经常教导拉胡喇持戒、禅修。拉胡喇在听闻《教拉胡喇小经》后,证得了阿拉汉果。[1]
幼年
拉胡喇是佛陀出家前和亚寿塔拉的独生子。他出生的那天,佛陀刚决定出家。当时佛陀是太子,正在花园里思索着。当听到小王子出生的消息,不象一般人所希望的那样,他并未兴奋和激动,而是高声长叹起来:“拉胡喇诞生了,枷锁出现了-rahu jato,bandhanam jatam。”因此,净饭王就把婴儿起名为拉胡喇。[1]
出家
拉胡喇从小离开了父亲,由他的母亲和祖父抚养长大。他七岁时,佛陀觉悟后第一次回到咖毕喇瓦土城。《人中狮子偈》[2]记载了亚寿塔拉对儿子拉胡喇形容佛陀的身体外观、面貌等种种慈祥的特征,更包括了智慧,并令人敬服、敬仰和全心的皈依。佛陀同意拉胡喇加入了僧团,成为了僧团中第一位沙马内拉,沙利子尊者是他的出家师。此后佛陀经常教导拉胡喇持戒、禅修。[3]
修证
《经藏·中部·六十一经·芒果园教拉胡喇经》世尊以水盘、王象之譬喻教诫拉胡喇应时常反省,以净化身、口、意之行:
“ | 一时,世尊住王舍城之竹林迦兰陀迦园。当时,拉胡喇尊者住在芒果园。世尊由晡时宴默而起,往访芒果园拉胡喇尊者处。
“拉胡喇!凡现在诸沙门或婆罗门,净化身业、净化口业、净化意业,彼等一切,现如是省察,又省察已而净化身业;现在省察,又省察已而净化口业;现在省察,又省察已而净化意业。拉胡喇!因此,实如是:‘我等当省察,又省察已而净化身业;当省察,又省察已而净化口业;当省察,又省察已而净化意业。’拉胡喇!你应当如是学。” |
” |
《经藏·中部·六十二经·教拉胡喇大经》世尊教诫拉胡喇于五蕴之无我观及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其如实观察,应不执著于心者:四无量心、不净观、无常观、入出息念等:
“ | 拉胡喇!何为水界?水界为内水界与外水界也。……
拉胡喇!何为火界?火界为内火界与外火界也。…… 拉胡喇!何为风界?风界有内风界与外风界也。…… 拉胡喇!何为空界?空界有内空界与外空界也。…… 拉胡喇!汝应修习慈心…… 拉胡喇!汝应修习出入息念;拉胡喇!由修习、多修习入出息念,则有大果、大福利。 |
” |
《经藏·中部·一四七经·教拉胡喇小经》世尊为拉胡喇,说观六根、六境、六识、五蕴等之苦、无常、无我,由厌离此等,而得离欲解脱。拉胡喇依此教诫而证阿拉汉果:
“ | 一时,世尊住沙瓦提城揭达林给孤独园。当时,独住的世尊,心起如是之思念:“拉胡喇之令解脱成熟法已经成熟,我将教导拉胡喇灭尽诸漏。”
世尊说:“拉胡喇!如是见之有闻圣弟子乃厌眼、厌色、厌眼识、厌眼触、缘彼眼触而生受类、想类、行类、识类,亦厌此等。厌耳,厌声;厌鼻,厌香;厌舌,厌味;厌身,厌触;厌意,厌法;厌意识,厌意触;缘意触而生受类、想类、行类、识类,亦厌此等之类。厌已而离欲,离欲故解脱,对于解脱,而有‘解脱’之智: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辨,更不来此世。” 世尊如是说已,尊者拉胡喇,欢喜世尊之所说。当说如是之说明时,尊者拉胡喇之心无执取而解脱诸漏。且数千之天神亦远离尘垢而生法眼。“凡有物者,是所集法,彼之一切,皆为灭法。” |
” |
成就
《经藏·增支部·一集·第十四·是第一品》佛陀赞扬拉胡喇是声闻弟子中第一好学的比库。
拉胡喇在听闻《教拉胡喇小经》后,证得了阿拉汉果。
拉胡喇在21岁时达上受戒成为比库。他在佛陀及沙利子尊者入灭之前入般涅槃。[1]
拉胡喇尊者以其精持戒律而闻名。在《经藏·小部·长老偈》(Theragāthā)中有他的四句颂:
“ | 吉祥拉胡喇,父母清净生,觉者佛陀子,一切烦恼除,不复有后生,是名阿拉汉。
富有三圣学,彻见不死果。贪念障见,欲网缠身,爱欲之袍裹身心,懈怠之亲覆正念,如于落斗网。 烧毁贪尘,切断魔障,铲除欲根,今证安隐。 |
” |
其他
汉传文献依梵语将他译为罗喉罗、罗侯罗、罗怙罗、罗护罗或罗云,意译覆障或障月等。
注释与引用
参见
外部链接
- 《觉悟之路·第八章·佛陀和他的眷属》 斯里兰卡 那烂陀 长老(Narada Mahathera)著
- 《Relatives and Disciples of the Buddha·IMMEDIATE FAMILY OF THE BUDDHA》 by Radhika Abeyseke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