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禅
上座部佛教百科的禅观类别条目仅供参考,并不能视作禅修指导。 任何关于实证的问题应谘询有资格的导师。 |
第二禅(巴利语:dutiyajhāna):亦可称为第二静虑。修行者“寻伺止息故,内[1]净[2]心专一[3]故,无寻无伺[4],定生[5]喜乐,第二禅具足住。”他如是舍离二支,具备三支,三种善及十相成就,证得第二禅[6]。第二禅分为色界的第二禅和出世间的第二禅,色界的第二禅包括善、异熟(果报)[7]、唯作三种,出世间的第二禅包括出世间的四道四果八种第二禅。[8]
目录
律藏
《巴利律藏·经分别·大分别(比库戒)·巴拉基咖》:
“ | 灭寻伺,内心安静,于心专一,成就无寻无伺,由三摩地生喜、乐之第二禅而住。 | ” |
《善见律.卷第四》
“ | “念思灭者念思此二法过,入第二禅定,第二禅起,此二法即灭,何以故?为过二大支故,名为第二禅定。”又言:“第二禅定中,无初禅定法,有馀法,初禅定中触法为初,此中二大支已过,即得第二禅定法。是故律中说,念思灭入第二禅定,内法者现。”问曰:“何谓为现?”答曰:“现者从身生,清者无垢也。禅亦名清,何以故?如青衣,因有青色故,名青衣,禅亦如是。因有清法故,谓之清禅。”问曰:“何以名定清?”答曰:“念思是动之根也,念思已灭,名即清净,一相者一法起。”问曰:“何谓一法起?”答曰:“为不顾念思故,是名一法相,亦言无上。又言一相者,念思已离,亦言无双,是名一相。”问曰:“一法相者,何以名为一法相?”答曰:“三昧是也。”问曰:“何谓为三昧?”答曰:“一心无二,亦言定亦言不动,是故第二禅一相,何以故为名故。”问曰:“何谓为名,非我亦非生气是名名也。”问曰:“初禅无清耶?”答曰:“有,若尔者初禅亦名一相。”“何以止名第二禅名一相?”答曰:“念思动水动浪起不见面像,亦如第一禅。有念思心不清故,是名非一相,何以故?三昧不明故。”问曰:“第二禅三昧,何以独明了?”答曰:“为心净故,从三昧生喜乐者,此是从初禅定三昧生喜乐也,此是第二禅定。如初禅定有五支,第二禅定有四支,何谓为四?一者清,二者喜,三者乐,四者一心,若广说有四,略说有三,如经文所说。”“何时三支起喜乐一心耶?”法师曰:“我今证一句,馀自当知,此是第二禅定品竟,离喜者。” | ” |
经藏
《长部.沙门果经》:
“ | 更有比库,以灭寻伺,内心安静、心为专一,无寻无伺,由定生喜乐,达第二禅而住。彼以由定生喜乐,流润充满盈溢周偏其身;以由定生喜乐,无不普洽其全身。
大王!犹如有深池涌出水,于此水池,无东方之流入口,无西方之流入口,无北方之流入口,无南方之流入口,两天神时时与骤雨而且,由此深池涌流泠水,以泠水充满盈溢、周偏流润此深池;无不以泠水普洽此深池。大王!比库如是以由定生喜乐,充满盈溢、周偏流润其身;以由定生喜乐,无不普洽其全身。大王!此亦沙门修行现世之果报,比前者更殊胜微妙。 |
” |
论藏
《界论》:
“ | 若劣修第二禅,生于何处耶?劣修第二禅,为少光天之同朋而生。于彼为几何之寿命耶?是二劫。若中等修第二禅,生于何处耶?中等修第二禅,为无量光天之同朋而生。于彼为几何之寿命耶?是四劫。若胜修第二禅,生于何处耶?胜修第二禅,为极光净天之同朋而生。于彼为几何之寿命耶?是八劫 。 | ” |
第二禅的禅支
广说有四
《分别论》中说:“第二禅是净[9]、喜、乐、心一境性”,这是为表示附随于禅的(诸支)而说的。[6]
略说有三
第二禅是喜、乐、心一境性,是依于通达禅思之相而说的。[6]
第二禅的五自在
1、转向自在:能够在出定后把心转向于诸禅支;
2、入定自在:能够在任何想入定的时刻入定;
3、住定自在:能够随自己预定的意愿住定多久;
4、出定自在:能够在所预定的时间出定;
5、省察自在:能够辨识诸禅支。
第二禅的三善与十相成就
《小部.经典十八 无碍解道.入出息论》:
“ | 于第二静虑如何是初、如何是中、如何是后?
于第二静虑道之清净是初,舍之增长是中,庆喜是后……乃至……如是而三转之心是三善、十相具足,是喜具足、乐具足、心摄持具足……乃至……慧具足。 |
” |
修习
透过专注十遍:地遍、水遍、火遍、风遍、青遍、红遍、黄遍、白遍、光明遍、虚空遍这十种遍以及入出息念这十一种业处,我们去修习这十一种业处,分别可以证得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
慈、悲、喜这三种梵住,依次可以证得初禅、第二禅、第三禅。[10]
当你已熟练初禅的五自在之后,可以进而修行第二禅。为此,首先你应进入初禅。从初禅出来之后,思惟初禅的缺点及第二禅的优点:你应思惟初禅接近五盖,也应思惟初禅中的寻、伺禅支是粗劣的,它们使初禅不如无寻、伺的第二禅寂静。存着想去除此二禅支,而只留下喜、乐、一境性的意愿,再次将心专注于似相。如此你能达到具有喜、乐及一境性的第二禅。接着应当修行第二禅的五自在。[11]
以修习地遍为例:从初禅出定之时,因他的念与正知的观察禅支,寻与伺粗起,喜、乐、心一境性寂静现起。此时为了舍断他的粗支而获得寂静支,他不同一的相下“地、地”的数数作意,当他想:“现在要生起第二禅了”,断了有分,即于那同样的地遍为所缘,生起意门的转向心。自此以后,即对同样的所缘速行了四或五的速行心。在那些速行心中的最后一个是色界的第二禅心,其余的如已述的欲界。[6]
第二禅地
出世间第二禅
至于出世间禅,当你修行观禅达到行舍智时,你觉照名与色、因与果的无常,或苦,或无我,同时也加强辨识禅那法的三相。当你觉照初禅法的无常,或苦,或无我本质时,如果在那时证悟涅槃,则那个道智与果智称为初禅道智与初禅果智。[11]
在圣道心里面,依照它的禅那可以分为第二禅的道心、第二禅的果心。[12]
相关条目
注释与引用
- ↑ 《清净道论.说地遍品》:“这里是自己之内的意思。但《分别论》中仅此一说:“内的,个人的”。故自己之内义,即于自己而生──于自己相续发生的意义。”
- ↑ 《清净道论.说地遍品》:“为净信。与净相应的禅为净禅,犹如有青色的衣叫青衣。或以二禅具备此净──因为止息了寻伺的动摇而心得于净,故名为净。若依第二义的分别,当知此句应作“净的心”这样连结,若依前义的分别,则“心”应与“专一”连结。”
- ↑ 《清净道论.说地遍品》:“不为寻伺的上升,故最上最胜为“专一”之义。最胜是说在世间为唯一的意思。或说离了寻伺独一无伴亦可。或能引起诸相应法为“上升”,这是现起义。最胜之义的一与上升的“专一”是三摩地(定)的同义语。如此专一的修习与增长故名第二禅为专一。这专一是心的专一,不是有情和生命的专一,所以说“心专一”。 ”
- ↑ 《清净道论.说地遍品》:“依修习而舍断故,或于此二禅中没有了寻,或二禅的寻已经没有了为“无寻”。亦可以同样的方法说“无伺”。《分别论》中这样说:此寻与此伺的寂止、静止、止息、息没、湮没、熄灭、破灭、干枯、干灭与终息。故称为“无寻无伺”。 那么,在前面一句“寻伺的止息”便已成就此义,为什么再说“无寻无伺”呢?答道:虽在那里已成无寻无伺义,然这里与寻伺的止息是不同的。上面不是已经说过:“为了说明超越粗支之故,而自初禅得证其它的二禅等,所以说寻伺止息故”,而且这是由于寻伺的止息而净,不是止息烦恼的染污而净,因寻伺的止息而得专一,不是像近行禅的舍断五盖而起,亦不如初禅的诸支现前之故。这是说明净与专一之因的话。因为那寻伺的止息而得第二禅无寻无伺,不是像第三和第四禅,也不如眼识等,亦非本无寻伺之故,是仅对寻伺止息的说明,不是寻伺已经没有的说明,仅对寻伺之无的说明,故有其次的“无寻无伺”之语。是故已说前句又说后句。”
- ↑ 《清净道论.说地遍品》:““定生”,即从初禅,或从(与第二禅)相应的定而生的意思。虽然在初禅也是从相应定而生,但只有此(第二禅)定值得说为定,因不为寻伺所动乱,极安定与甚净,所以只为此(第二禅)的赞叹而说为“定生”。 ”
- ↑ 6.0 6.1 6.2 6.3 《清净道论.说地遍品》
- ↑ 第二禅的异熟(心),在第二禅地中,转起结生、有分、死。摄阿毗达摩义论.摄离路分别品
- ↑ 《摄阿毗达摩义论.摄心分别品》
- ↑ 《分别论》:“净即信、信仰、信赖、净信,心专一即心的住立......正定”。
- ↑ 《阿毗达摩讲要.第四十九讲》
- ↑ 11.0 11.1 《如实知见》.帕奥禅师著
- ↑ 《阿毗达摩讲要.第二十七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