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
来自上座部佛教百科
(重定向自止禅)
跳到导航跳到搜索上座部佛教百科的禅观类别条目仅供参考,并不能视作禅修指导。 任何关于实证的问题应谘询有资格的导师。 |
止(巴利语:samatha,古代音译为“奢摩他”)是意为平静。为心处于平静、专一、无烦恼、安宁的状态,即禅定的修行法门,亦称为止禅。
概述
《殊胜义注》说:“令诸敌对法止息为止。”[1],这一词的意义差不多与三摩地(巴利语 samadhi,意译为“定”)相同,尽管它是源自不同的词根,即意为“变得宁静”的sam。在专门用语上,止被定义为八定里的心一境性(cittass’ekaggata),即经教法的四色禅及四无色禅里的一境性心所。这些定被称为止是因为心一境性平息了心的犹豫或惊栗。[2]
修习方法
在《清净道论》和《阿毗达摩概要精解》中,把佛陀所教导的修习止的种种方法归纳为四十种业处,共分为七组:十遍、十不净、十随念、四梵住、四无色、一想、一分别。[3]
修习功德
禅那是通过修习止禅(samathabhavana,奢摩他)而证得。这种禅定涉及提升定根(samadhi)。通过把心专注于所选定的单一目标,一切心的困扰得以清除;诸盖皆已受到镇伏,心也完全投入其目标之中。[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