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俱瞋恚相应无行不善心
来自上座部佛教百科
忧俱嗔恚相应无行不善心(巴利语:domanassasahagatam-paṭighasampayuttam-asaṅkhārikam-citta)某位男人在暴怒之下,毫不思虑地杀了另一人。[1]
概述
主要性质
- 忧俱(domanassasahagata):与嗔根心俱行的受是忧受。巴利文domanassa源自du(恶)与manas(意),指“心的苦受”。此受只与嗔根心俱行,而这类心也必定与此受俱行。由此“忧”或“心的苦受”永远是不善的;于这方面,它跟在业上属于无记的“身的苦受”不同,也跟在业上可以是善、不善或无记的悦受与舍受相异。
- 此受与这种心“俱行”(sahagata)是因为它与心不可分离地交织在一起,有如二河之水会合之后,融为一体而不能分别。
- 嗔恚相应(paṭighasampayutta):在命名嗔根心时,却用与嗔(dosa)同义的“嗔恚”或“厌恶”(patigha)。厌恶包括了各程度的反感,从最强烈的暴怒,至极微细的烦躁。直译patigha(嗔恚或厌恶)的意义是“反击”,显示它是心反抗、排斥或毁灭的态度。
- 无行:受到他人怂恿。“行”在此是专指怂恿、煽动、激起或采取某种“方便或方法”,这怂恿可以是来自他人或自己;可以是身、语或纯属意识的怂恿。
名法组成
忧俱嗔恚相应无行心包括4种情况:嗔组18个名法;嗔嫉组、嗔悭组和嗔追悔组都是19个名法。[2]
忧俱嗔恚相应无行心 | |||||||||
---|---|---|---|---|---|---|---|---|---|
心所 | 遍一切心心所 | 杂心所 | 遍一切不善心
心所 |
嗔心所 | 嫉心所 | 悭心所 | 恶做心所 | 合计 | |
名聚 | 心 | 触、受、想、思、
一境性、命根、作意 |
寻、伺、胜解、
精进、欲 |
痴、无惭、
无愧、掉举 |
嗔 | 嫉 | 悭 | 追悔 | |
嗔组 | 1 | 7 | 5 | 4 | 1 | 18 | |||
嗔嫉组 | 1 | 7 | 5 | 4 | 1 | 1 | 19 | ||
嗔悭组 | 1 | 7 | 5 | 4 | 1 | 1 | 19 | ||
嗔追悔组 | 1 | 7 | 5 | 4 | 1 | 1 | 19 |
- 此处每组中的心:[3]
- 在五门心路过程中,此心再次缘取根门心路过程刚刚识知的所缘;[4]
- 每组中的心所:是与心同时发生的名法,它们通过执行个别专有的作用来协助心全面地识知目标。心所不能不与心同时生起,心也不能脱离心所而单独生起。虽然这两者在作用上互相依赖,但心被视为是最主要的。
作用
- 速行:直译巴利文javana的意思是“迅速地跑”。在心路过程里,这是确定之后的心识作用,由一系列的心(一般上是七个同样的心)执行,“快速地跑”向目标以识知它。在道德的角度,这速行阶段是最为重要,因为善或不善的心即是在这阶段生起。[6]
论藏出处
《法集论·第一·心生起品·不善心》
- 十二不善法·九
“ | 四一三 云何为不善法耶?即忧俱行、成见相应以色为所缘,若以声为所缘、香、味、触、法为所缘,若又依彼彼令不善心生起时,其时有触、受、想、思、心、寻、伺、苦、心一境性、进根、定根、意根、忧根、命根、邪思惟、邪策励、邪定、进力、定力、无惭、无愧、瞋、痴、瞋恚、无惭、无愧及止、勤励、不散乱-----其时更有所有之他缘已生无色之诸法-----是等为不善法。 | ” |
参见
注释与引用
- ↑ 寻法比库中译《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 ↑ 依据帕奥禅师著《智慧之光》第十章·名业处
- ↑ 《智慧之光》中将此译为“识”:根据复注的解释:jānanam nāma upaladdhi——“能获得(所缘)名为识知”。《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第一章·心之概要:巴利文citta是源自动词词根citi(认知;识知)。诸论师以三方面诠释citta(心):造作者、工具、活动。作为造作者,心是识知目标者。第二章·心所之概要:诸心所必须依靠心才能协助心识知目标,所以心是识知的主要成份。心与心所之间的关系就有如国王与大臣。虽说“皇上来了”,但国王是不会单独来的,而时常都有随从陪伴。同样地,每当心生起时,它决不会单独生起,而必定有心所陪伴。
- ↑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第四章·心路过程之概要:列迪长老解释:明确地识知所缘是发生于这些随起心路过程;在纯五门心路过程里并没有如此明确地识知所缘。例如,在眼门心路过程之后,首先生起的是“彼随起意门心路过程”再次缘取根门心路过程刚刚识知的所缘。随后依次生起的各个心路过程则整体地识知该所缘、识知所缘的颜色、领会所缘的实体、识知所缘的实体、领会所缘的名称)、以及识知所缘的名称。
- ↑ 当六所缘的任何一个直接呈现于意门,而不是在五门心路过程之后发生时,“独立意门心路过程”即会生起。
- ↑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第三章·杂项之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