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迪西亞多
雷迪大師,又稱為雷迪西亞多·智幢尊者(Ledi Sayadaw U Ñanadhaja) (緬甸文:လယ်တီဆရာတော် ဦးဉာဏဓဇ); 雷迪西亞多是緬甸上座部佛教比庫長老,一八四六年出生在緬甸北部實皆省(Sagaing)蒙育瓦縣(Monywa),Dipeyin鎮,Saing-pyin村。
簡介
雷迪西亞多年幼時就讀於村中的傳統佛教僧院,由佛教僧侶教導孩童讀寫緬甸語和巴利語。他八歲時有了第一位導師:南達他亞西亞多(U Nanda-dhaja Sayadaw), 十五歲成為沙馬內拉。他被授予「智幢」(Ñanadhaja)的法名。[1]。
雷迪西亞多二十歲時,一八六六年四月二十日,由南達他亞西亞多為他授戒,達上成為上座部佛教比庫,八年後,他通過了所有的考試,成為合格的巴利語導師,在他研習的大光蓮寺任教。他在那裏又繼續待了八年,教書及做學術研究,直到一八八二年,搬到蒙育瓦縣(Monywa),以教導整部巴利三藏而出名。[1]
英國人於一八八五年佔領了上緬甸,並放逐最後一位君王錫袍(Thibaw)。翌年一八八六年,「智幢」比庫進入蒙育瓦北邊的雷迪森林避靜。不久,許多比庫也加入請求他教導巴利三藏與觀禪(Vipassana),他於是建立名為雷迪佛寺(Ledi-tawya Monastery),後來就根據這座佛寺名,有了眾所周知的新名字:雷迪西亞多。
雷迪西亞多在雷迪森林佛寺待了十年之後,開始出版主要的學術文獻。第一本是《究竟真理手冊》(Paramattha-dipani),出版於一八九七年;第二本書是《詞手冊》(Nirutta dipani),是一本巴利文法書,由於這些書,他被認為是緬甸最博學的比庫之一。
一九一一年,雷迪西亞多的學者名氣與禪修導師的名氣越來越大,連當時統治緬甸與印度的英國政府也授予他:[Aggamaha-pandita](至上大智者)的頭銜,他也獲得仰光大學文學博士的學位。在一九一三年到一九一七年,他與倫敦的巴利聖典學會(Pali Text Society)的Rhys-Davids女士通信,他對於「論藏」的一些討論,經過翻譯後出版在「巴利聖典學會」的期刊上。
因為多年來在不良照明情況下研讀書籍與寫作,雷迪西亞多晚年視力衰退。七十三歲時,他雙目失明,於是他專注於禪修與教導禪修。一九二三年,他在曼德拉與仰光之間平蠻鎮(Pyinmana)的一家佛寺過世,享年七十七歲。這佛寺如同他多年來在緬甸旅行教導時成立的許多佛寺一樣,也是以他為名。
成就
雷迪西亞多·智幢尊者(Venerable Ledi Sayadaw)一生著作超過70本,以下為部分著作列表[2]
注釋與引用
外部連結
- 《證入「無我」的利益》
- Ven Ledi Sayadaw. Vipassana Research Institute [23 December 2011]. A longer bio of Ledi Sayadaw
- The Advantages of Realizing the Doctrine of Anatt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