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上座部佛教百科
(未显示2个用户的67个中间版本) | |||
第1行: | 第1行: | ||
− | '''识'''([[巴利语]]:{{NLK|viññāṇa}}),是一类精神活动 | + | '''识'''([[巴利语]]:{{NLK|viññāṇa}}),是 获得所缘,认知外部世界的 一类精神活动 。识 指[[ 识蕴]] ,一般包括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种分别能力。在经论中,常把'''识'''与[[心]]({{NLK|citta}})[[意]]({{NLK|mano}})混用,在意义上接近,但实际内涵又有不同。它主要用作区别对象的认知能力。 |
==概述== | ==概述== | ||
− | *在《相应部》中,心、意、识一同出现, | + | *在《[[ 相应部]] 》中,[[ 心]] 、[[ 意]] 、[[ 识]] 一同出现, 用 来说明人的 整个 精神活动 是 迅速变化 的 , 心、意、 识表现为一个迅速变化、相续不断的过程<ref>《相应部·因缘相应》:诸比丘!然称此为心、意、识者,则日夜转变异生、异灭。诸比丘!譬如弥猴徘徊森林中纵放一枝,又另捉一枝。诸比丘!同此,称此是心、意、识者,亦日夜转变,异生、异灭</ref>。作为与心相对的概念,识是[[身]]的一种<ref>《中部·六六经》: 世尊如是说:“应知六内处。应知六外处。应知'''六识身'''。应知六触身。应知六受身。应知六爱身。”然,如是言:‘应知六内处。’彼缘何而言?有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如是所言:‘应知六内处。’彼乃缘此而言。此为第一之六。然,如是言:‘应知六外处。’彼缘何而言?有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法处。如是所言:‘应知六外处。’彼乃缘此而言。此为第二之六。然,如是言:‘应知'''六识身'''。’彼缘何而言?'''依眼与色而眼识生。依耳与声而耳识生。依鼻与香而鼻识生。依舌与味而舌识生。依身与触而身识生。'''</ref>,将'''识'''视为[[我]]或我所,也是有[[身见]]的一种<ref>《中部·满月大经》:“然则,世尊!云何有身见耶?”“比丘!此处有无闻之凡夫,不认诸圣,不熟圣法,于圣法不能练达,不认诸善士,不熟诸善士之法,对诸善士之法不能练达——认色即我,又认我为色有,又认于我之中有色,又认色之中有我。认受即我……乃至……想……乃至……行……乃至…'''识即我,又认我为识有,又认我中有识,又认识中有我''',比丘!如是即有身见。”</ref>,有情自身的识蕴是五取蕴之一<ref>《中部·有明小经》:尔时,优婆塞毗舍佉诣法授比丘尼住处。诣已,顶礼比丘尼法授而坐一面。坐于一面之优婆塞毗舍佉白法授比丘尼曰:“圣尼!所谓‘自身、自身。’云何为世尊所说之‘自身’耶?”[比丘尼曰:]“居士毗舍佉!此等五取蕴,即世尊所说之‘自身’也。即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也。居士毗舍佉!此等五取蕴为世尊所说之‘自身’也。”</ref>,于识不取著,舍离,灭,得心解脱。<ref>《中部·六净经》:'''凡于识之诸善巧、取著、心之住著、执持、随眠,以尽此等;离贪,灭,舍,退堕,以我心自觉解脱。友!如是知,如是见,于此等之五取蕴无取,由诸漏我心得解脱'''。<br/> |
+ | 《杂阿含四三经》:佛告比丘:……云何名不取著?多闻圣弟子于色不见我、异我、相在,于色不见我、我所而取;不见我、我所而取已,彼色若变、若异,心不随转;心不随转故,不生取著摄受心住;不摄受住故,则不生恐怖、障碍、心乱,不取著故。如是受、想、行、识,不见我、异我、相在,不见我、我所而取;彼识若变、若异,心不随转;心不随转故,不取著摄受心住;不摄受心住故,心不恐怖、障碍、心乱,以不取著故,是名不取著。是名取著、不取著。<br/> | ||
+ | 《相应部·蕴相应》:何为不取著、不恐惧耶?诸比丘!此处有有闻之圣弟子。见圣人,知圣人之法,善顺圣人法,以见善知识,知善知识之法,善顺善知识之法。不观色是我,我以色有,我中有色,色中有我。彼人于色变易、变异。彼人有色之变易、变异,随转色之变易而识不生。彼人有随转色变易所生之恐惧及法之生起,以心不永尽而住,心不永尽故,即不惊愕,不困惑,不希望,不取著而不恐惧。不观受……想……乃至……不观识是我,我以识有,我中有识,识中有我。彼人于识变易、变异。彼人有识之变易、变异,随转识之变易而识不生。彼人有随转识变易所生之恐惧及法之生起,以'''心不永尽而住,心不永尽故''',即不惊愕,不困惑,不希望,不取著而不恐惧 。</ref> | ||
− | * | + | *识是[[无常]]<ref>《中部· 象迹喻大 经》: 诸贤! 彼之比丘若其他者 , 呵责 、 骂詈 、 嗔恚 、 恼害 此之 比丘者 , 彼应 如 次知之 :‘ 于予从此耳触生者即苦受生 。 有其缘生,而非无 缘 。于 何 缘 而 缘于 触?’ '''彼其次知 :‘ 触是无常,’ 知 ‘受是无常 。 知‘想是无常, ’ 知‘行是无常 , ’知 ‘识 是无常 。’'''依 于彼界 而 心满足,清净、祥和、安定 。</ref>, 生 灭,相续不断的过程 。 其特相是 识 知目标 。 近因是名色({{NLK|nāmarūpa}},精神 与 物质),因为 识 不能脱离[[名法]] 与[[色法]] 而 单独 生 起 。<ref>《[[长 部]] ·大 缘 经》: 阿难 ! 若 有 人问:‘依 此 缘而 有 名 色 耶?’应该答:‘ 有 。’若言:‘缘何而 有 名 色 耶?’应该说:‘'''缘识而有名 色''' 。’阿难!若有人问:‘依此缘而有 识 耶?’应该答:‘ 有 。’若言:‘缘何而 有识 耶?’应该说:‘'''缘名色而有 识'''。 ’</ref> |
− | * | + | * 识 的 主要作用 : |
− | + | :(1)识别不同目标([[所缘]])。<ref> 《[[ 中部]] ·[[苦蕴大 经]] 》: 诸比丘!云何是欲味?曰:此等有五种欲分,五者:[一]依''' 眼 识 色''',对色而有所欲 、 所爱 、 所好;对所受诸相而欲 著,以 怂其情者也。[二] , 依'''耳识声''' , ……[三]依'''鼻识香''' , ……[四]依'''舌识味''' , ……[五]依'''身识触'''……诸比丘!此等是五种欲分 。 缘此等五种欲分而生喜乐, 是 欲味也。<br/> | |
+ | 《[[相应部]]·根相应》:“婆罗门!五根有异对境,有异行境 , 对他境互不能领受。以何为五根耶?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 是 。婆罗门! 此五 根有异对境,有异行境,对他境互不能领受,以意为归趣 , 意领受其境。”</ref> 。 | ||
− | + | :(2)作为[[触]]和随后的[[受]]、[[想]]、[[思]](包括[[爱]])的前导者。<ref name="心路"> 《 相应部·因缘相应 》: “诸 比丘 !苦之灭者, 何 耶 ?'''依眼与 色 生眼识,三之和合乃有触,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爱''',依其爱之无余 , 离贪 、 灭 而 有取灭,依 取 灭而有有灭,依有灭 而 有生灭 , 依生灭则老死、愁、悲、苦忧 、 恼灭。如是乃此全苦蕴之灭。诸比丘!此乃苦之灭。依耳与声生耳识。依鼻与香生鼻识。依舌与味……依身与触……'''依于意与法生意识 , 三之和合乃有触 , 缘触而有 受 ,缘 受 而有爱''',依其爱之无余,离贪、灭而有取灭。依取灭而有有灭,依有灭而有生灭 , 依生灭 则 老死、愁、悲、苦 、 忧 、 恼灭 。如是 乃此全苦蕴之灭。<br/> | |
+ | 《相应部·蕴相应》:诸比丘!以何为受耶?诸比丘!是六受身。[谓:]眼触所生 受、 耳触所生受、鼻触所生受、舌触所生受、身触所生受、意触所生受是。诸比丘!此名为受,由触之集而有受之集,由触之灭而受之灭。……依触之集而有想之集,由触之灭而 想 之灭。……诸比丘!以何为 行 耶?诸比丘!六思身是。[谓:]色思 、 声思 、 香思 、 味思 、所 触思、法思是,此名之为行。依触之集 而 有行之集 , 依触之灭而有行之灭。</ref> | ||
+ | |||
+ | :(3)作为'''[[结生]]'''的现起。<ref>《[[长部]]·[[大缘经]]》: 如是既言 , ‘缘识而有名色。’阿难!如何缘识而有名色耶?此乃应如是知 , 阿难!'''识 不 入母胎时 , 尚且名色能结成于母胎耶'''?”“世尊!实 不 然。”“阿难!识若入母胎后而消灭 ,名 色尚能出现于[名色之]相耶?”“世尊!实 不 然 。 ”……阿难!如何缘名色而有识耶?此乃应如 是 知,阿难!'''识若不得依据于 名 色时,于未来,尚亦施设生、老、死 、 苦集之存在耶'''?”“世尊!实 不 然 。 ”<br/> | ||
+ | 《相应部·蕴相应》: [尔时,世尊曰:]“ 诸比丘! 虽思量、企画、考虑之任何事, 此 为识定之所缘。'''有所缘故而 有 识住'''。其识之住增长时,于未来而 有 再生,于未来至有再生时,生未来 之 老死、愁、悲、苦、忧、恼。如是乃此全苦蕴之集。</ref> | ||
+ | |||
+ | |||
+ | ==经藏记载== | ||
+ | |||
+ | 《[[经藏]]·[[中部]]·[[正见经]]》 | ||
+ | {{Cquote|“善哉! 尊者! ” 彼等比丘信受尊者舍利弗之所说,随喜之,后更问曰:“尊者! 圣弟子 具正见……乃至……达此正法,更有其他法门否? ” 舍利弗曰:“然! 有 。 | ||
+ | |||
+ | 诸贤! 若 圣 弟子知识、知识之集、知识之灭、知达识灭之道者 , 如是之 圣 弟子具正见……乃至……达比正法。如何是识? 如何是识之集? 如何是识之灭? 如何是达识灭之道? 诸贤!此等有六识聚: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因行之集,而有识之集;因行 之 灭 , 而有识之灭。其八支 圣 道者,是达识灭之道 , 即正 见 ……乃至……正定。诸贤! 圣弟子如是 知识 、如是 知 识之集、如是 知识之 灭、如是 知 达 识 灭 之 道,彼普舍贪随眠……乃至……于现 法 为苦灭 。 如是之圣弟子具正见……乃至……则达此正法者也。”}} | ||
+ | |||
+ | 《[[经藏]]·[[中部]]·[[教诫罗喉罗大经]]》 | ||
+ | {{Cquote|一时,世尊在[[舍卫城]][[祇陀林给孤独园]]。尔时,世尊晨早著衣,执持衣钵,为乞食入舍卫城。具寿[[罗喉罗]]晨早著衣,执持衣钵,随世尊后行之。于是,世尊回顾呼具寿罗喉罗曰:“罗喉罗!凡过去、未来、现在之[[ 色]],或内、或外,或粗、或细,或卑、或贵,或在远、或在近 , 一切之[[色]]乃其[色]非属于 我,我 非是此[ 色] , 此 [ 色]非 有我。 如是,对其[ 色]应以正慧如实观之 。 ”[罗喉罗曰:]“世尊! 唯色耶? 善逝! 唯色耶?”[世尊曰:]“罗喉罗! 色和受;罗喉罗! [色]和想;罗喉罗! [色]和行;罗喉罗! [ 色]和[[识]];亦如是也。”}} | ||
+ | |||
+ | 《[[中部]]·三八·[[爱尽大经]]》:{{Cquote|诸比丘!无论任何,缘其缘而识生 , 即依其[缘]而识生。如眼缘于 色而识生 ,即名为眼识。耳缘于声而识生,即名为耳识。鼻缘于香而识生,即名为鼻识。舌缘于味而识生,即名为舌识 。 身缘于 所 触而识 生 ,即名为身识。意缘于 法 而识 生, 即名为意识。诸比丘!犹无论如何,缘其缘而火燃,依此而得名。即缘薪而火燃,即名为薪火。缘木片而火燃,即名为木片火。缘草而火燃,即名为草火。缘牛粪 而 火燃 , 即名为牛粪火。缘谷皮而火燃 ,即 名为谷皮火。缘尘屑而火燃 , 即名为尘屑火。诸比丘!如是依何缘而识生 , 即依何缘而得名。缘眼于色而识生 , 即名为眼识。缘耳于声 而 识生,即名为耳识 。 缘鼻于香而 识 生 , 即名为鼻识。缘舌于味而 识 生 , 即名为舌识。缘身于所触而 识 生 , 即名为身 识。 缘意 于 法而识生,即名为意 识 。”}} | ||
+ | |||
+ | |||
+ | ==论藏与注疏== | ||
+ | 在[[论藏]]中,心、意 、 识虽被当成同义词,但在具体含义上仍是有差别<ref>唐·玄奘译《大毗婆沙论》:故契经说心意识三。声虽有 异 而无差别 。 复 有 说者。心意识三亦有差别。(一)谓名即差别。名心名意名 识异 故。(二)复次世亦差别。谓过去名意。未来名心。现在名识故。(三)复次施设亦有差别。谓界中施设心。处中施设意。蕴中施设识故。(四)复次义亦有差别。谓心是种族义。意是生门义。识是积聚义。(五)复次业亦有差别。谓远行是心业。如有颂曰。“能远行独行。无身寐于窟。调伏此心者。解脱大怖畏。”前行是意业。如有颂曰。‘诸法意前行。意尊意所引。意染净言作。苦乐如影 随 。’续生是 识 业。如契经说。‘入母胎时 识 若无者。羯刺蓝等 不 得成就。’故知续 生 是识业用。(六)复次彩画是心业。如契经说。‘苾刍当知。诸傍生趣由心彩画。有种种色。’归趣是意业。如契经说。‘苾刍当知。如是五根各别所行各别境界。意根总领受彼所行境界 。 意归趣 彼 作诸事业。’了别是识业。如契经说。‘苾刍当知。识能了别种种境事。’(七)复次滋长是心业。思量是意业。分别是识业。胁尊者言。‘滋长分割是心业。思量思惟是意业。分别解了是识业。’应知此中滋长者是有漏心。分割者是无漏心。思量者是 有 漏意。思惟者是无漏意。分别者是有漏识。解了者是无漏识。心意 识 三是谓差别。” </ref>。如《[[法集论]]》中 所 称的“喜俱行智相应无行”心,包括了相续 生 起的'''[[心路过程]]'''。<ref name="心路"/> | ||
+ | |||
+ | 《[[ 法 集论]]·第一篇 心 生起 品》: | ||
+ | {{Cquote|一 云何是善法耶?喜俱行智相应而'''以色为所缘;若以声为所缘 , 若 以 香、味、触、法为行缘,若依彼等令欲缠善心生起之时,其时有触、受、想、思、心''' ,有寻、伺、喜、乐、心一境性,有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意根、喜根、命根,有正见、正思惟、正精进、正念、正定,有信力、进力、念力、定力、慧力、惭力、愧力,有无贪、无瞋、无痴、无贪欲、无瞋恚,有正见、惭、愧、有身轻安、心轻安,有身轻性、心轻性,有身软性、心软性,有身适应性、心适应性,有身正性、心正性,有身直性、 心 直性,有念、正知,有止、观、勤励、 不 散乱 , 其时或亦有他缘已生之无色法——此等为善法。 | ||
+ | *二 云何其时有触?其时有所有之触、接触、等触、已等触性——是为「其时有触。」 | ||
+ | *三 云何其时有受?其时有所有适应之'''意识界触所生之心悦、 心 乐''' 、心触所生之悦乐已受 , 心触所生之悦乐受——是为「其时有受。」 | ||
+ | *四 云何其时有想?其时有所有适应之'''意识界触所生之想'''、等想、已等想性——是为「其时有想。」 | ||
+ | *五 云何其时有思?其时有所有适应之'''意识界触所生之思'''、等思、已等思性——是为「其时有思。」 | ||
+ | *六 云何其时有心?其时有所有之心、意、故意、坚实心、净意、意、意处、意根、识、识蕴以及适应之意识界——是为「其时有心。」 | ||
+ | …… | ||
+ | *六三 为何说其时有识蕴呢?其时有所有之心、名为意图、内心、净白之意,名为意处、意根、识、识蕴、所生意识界的意——这 即 是其时有识蕴。}} | ||
+ | |||
+ | 《[[发趣论]]·缘分别分(缘广说)》: | ||
+ | {{Cquote|眼识界及其相应诸法对意界及其相应诸法以等无间缘为缘;意界及其相应诸法对意识界及其相应诸法以等无间缘<ref>菩提尊者《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第八章·缘之概要:无间缘与相续缘 , 此二缘的意义相同 , 只是名称 不 一样 而 已;这是为了从稍微 不 同的角度看同一缘。无间缘是属于缘法的名法导致属于缘生法的名法在它灭尽之后即刻生起,以便没有其他名法可以插入它们之间 。</ref> 为缘。……}} | ||
+ | |||
+ | 《[[清净道论]]·第十四·说蕴品》: | ||
+ | {{Cquote|(二)识蕴 在其他的四蕴,把一切有觉受相的总括为受蕴,把一切有想念相的总括为想蕴,把一切有行作相的总括为行蕴,把一切有识知相的总括为识蕴。此中如果能够知解识蕴,则其他的三蕴便很容易知解了。所以最初先来解说识蕴。 | ||
+ | |||
+ | 这里说‘一切有识知相的总括为识蕴’,怎么是有识知相的为识呢?即所谓:‘朋友,识知识知,故名为识’。'''识和心、意之义为一'''。而此识的自性与识知相也是一种。不过依其类别而有善、恶、无记的三种。}} | ||
− | + | ==现代解释== | |
− | |||
− | |||
− | |||
− | + | *于(阿毗达摩)论教, 诸 究竟法则归纳 为 四种类别 。 首三种──心 、 心 所 与色──包含了一切 有为法 (因缘和合 而 成 之 法 )。经 教里的五蕴相等于这三种(究竟法) 。'''识 蕴(vibbana)在此列为心(citta);‘心’此字通常是用 于 代表基 于 其 相 应心所 而 得以分门别类的诸‘ 识 ’''' 。在论教方面 , 五蕴的中间三蕴(受 、 想 、 行)则被列入心所(cetasika) 之 内。<ref>菩提 尊 者《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第一章·心之概要</ref> | |
− | |||
− | + | * 诸 心所必须依靠心才能协助心识知目标 , 所以心是 识 知的主要成份 。 心与心 所 之间的关系就 有 如国王与大臣 。 虽说“皇上来了” , 但国王是不会单独 来 的, 而 时常都 有 随从陪伴。同样地 , 每当心 生 起 时, 它决不会单独 生 起,而必定有心所陪伴 。<ref>菩提尊者《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第二章·心所 之 概要</ref> | |
− | + | ||
− | + | * 心又称 为 “识” 。 依 识 所缘取 的 颜 色 、声、香、味、触、法六种[[所缘]] ( 目标 ), 识可分 为 六种 。<ref name="名业处"> 帕奥禅师 《 智慧之光》第十章 ·名 业处</ref> : | |
+ | |||
==分类== | ==分类== | ||
− | |||
− | + | '''六 识''' | |
− | |||
− | |||
− | |||
− | |||
− | |||
+ | :*[[眼识]]:(巴利语:{{NLK|cakkhu-viññāṇa}})依靠[[眼净色]]而生起的识,识知色所缘(rūpārammaṇa)。<ref name="名业处"/> | ||
+ | |||
+ | ::在眼门的心路过程里,转向刹那之后生起的是一个直接识知该目标的心,即眼识,执行“看”的作用。它生起于辨别的阶段之前,只是先简单地体验该目标。<ref name="杂项">菩提尊者《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第三章·杂项之概要</ref> | ||
+ | |||
+ | :*[[耳识]]:(巴利语:{{NLK|sotaviññāṇa}})依靠[[耳净色]]而生起的识,识知声所缘(saddārammaṇa)。<ref name="名业处"/> | ||
+ | |||
+ | ::在耳门心路过程里,转向刹那之后生起一个直接识知该目标的心,即是耳识,执行“听”的作用。<ref name="杂项"/> | ||
+ | |||
+ | :*[[鼻识]]:(巴利语:{{NLK|ghāṇaviññāṇa}})依靠[[鼻净色]]而生起的识,识知香所缘(gandhārammaṇa)。<ref name="名业处"/> | ||
+ | |||
+ | ::在鼻门的心路过程里,转向刹那之后生起的是一个直接识知该目标的心,即鼻识,执行“嗅”的功能。<ref name="杂项"/> | ||
+ | |||
+ | :*[[舌识]]:(巴利语:{{NLK|jivhāviññāṇa}})依靠[[舌净色]]而生起的识,识知味所缘(rasārammaṇa)。<ref name="名业处"/> | ||
+ | |||
+ | ::在舌门的心路过程里,转向刹那之后生起的是一个直接识知该目标的心,即舌识,执行“尝”的作用。<ref name="杂项"/> | ||
+ | |||
+ | :*[[身识]]:(巴利语:{{NLK|kāyaviññāṇa}})依靠[[身净色]]而生起的识,识知触所缘(phoṭṭhabbārammaṇa),即:地、火、风三界。眼、耳、鼻、舌、身五识各有善与不善果报(异熟)两种,一共十个,合称为双五识。<ref name="名业处"/> | ||
+ | |||
+ | ::在身门心路过程里,转向刹那之后生起的是一个直接识知该目标的心,即身识,执行“触”的作用。<ref name="杂项"/> | ||
+ | |||
+ | :*[[意识]]:(巴利语:{{NLK|manoviññāṇa}})缘于[[有分]]及依靠[[心所依处]]而生起的识,能识知所有六种[[所缘]]。<ref name="名业处"/> | ||
+ | |||
+ | ::于意门有六十七种心能生起:意门转向、五十五种速行及彼所缘。只有二十二种心不能生起于意门,即:五门转向、双五识、两种领受心、五个色界果报心及四个无色界果报心。 | ||
+ | |||
+ | ::意门心路过程包括了欲界或有限心路过程(parittavithi),以及广大(mahaggata)与出世间(lokuttara)心路过程。有限或欲界意门心路过程本身有两种:一、随五门心路过程之后生起的随起意门心路过程( pañcadvaranubandhaka);二、独立的心路过程(visuṁsiddha)。<ref name="杂项"/> | ||
+ | |||
+ | ::生起于意门心路过程里的意门心能够识知五[[所缘]],以及一切五门[[心路过程]]无法识知的法所缘。意门心也能识知任一属于[[三时]]的[[所缘]]--过去的、现在的与未来的,或是与时间无关(kālavimutta)的所缘。后者是指[[涅槃]]与[[概念]]。涅槃是没有时间性的,因为其自性(sabhāva)并无生、变易(住)与灭;概念也是没有时间性的,因为它并没有自性。<ref name="杂项"/> | ||
+ | |||
+ | ==其他学派== | ||
+ | |||
+ | [[说一切有部]]的有取识的概念,接近于[[经量部]]的种子说,类似[[上座部]]的[[结生心]]执行[[结生]]的[[作用]]。 | ||
+ | |||
+ | :*说一切有部解读《大因缘经》的「识入母胎」论述<ref>《中阿含经·因品·大因经》:「阿难!若识不入母胎者,有名色成此身耶?答曰:无也。」<br /> | ||
+ | 《长阿含经·大缘方便经》:「若识不入母胎者,有名色不?答曰:无也。」</ref>,认为识在入胎<ref>玄奘译《大毘婆沙论》:「问:蕴、取蕴、界,有何差别?答:名即差别,谓名为蕴,名为取蕴,名为界故。复次、于有为法施设蕴,于有漏法施设取蕴,于有情数法施设界。复次、蕴有流转还灭作用,取蕴唯有流转作用,界有[[结生]]入胎作用。如是,名为蕴、取蕴、界三种差别。」<br /> | ||
+ | 浮陀跋摩译《阿毘昙毘婆沙论》:「阴、取阴、界,此三有何差别?答曰:名即差别,是名为阴,是名为取阴,是名为界。复次、施设有为是阴,施设有漏是取阴,施设众生是界。复次、所作胜是阴,增长所作胜是取阴,生相续胜是界。阴、取阴、界,是谓差别。」</ref>时起「续生」作用<ref> | ||
+ | 玄奘译《大毘婆沙论》:「能续后有者,如说:『识,若不托母胎,名色得成羯逻蓝不?不也,世尊!』」「续生是识业,如契经说:『入母胎时,识,若无者,羯刺蓝等,不得成就。』故知续生是识业用。」「云何识?谓续生心及彼助伴。云何名色?谓[[结生]]已,未起眼等四种色根。」<br /> | ||
+ | 浮陀跋摩译《阿毘昙毘婆沙论》:「云何识?相续心及眷属。云何名色?已受生相续,未生四种色根。」</ref>。 | ||
+ | |||
+ | :*迦多衍尼子引用了收录在《[[法句经]]》中的「第六意<ref>《[[相应部]]·大品·根相应·S.48.42.温那巴婆罗门》:「婆罗门!五根,有异对境,有异行境,对他境互不能领受。以何为五根耶?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是。婆罗门!此五根,有异对境,有异行境,对他境互不能领受,以意为归趣,意领受其境。<br /> | ||
+ | 《中阿含经·晡利多品·大拘絺罗经》:「尊者舍黎子……复问曰:贤者拘絺罗!有五根,异行,异境界,各各受自境界。眼根,耳、鼻、舌、身根,此五根,异行,异境界,各各受自境界。谁为彼尽受境界?谁为彼依耶?尊者大拘絺罗答曰:五根,异行,异境界,各各自受境界。眼根,耳、鼻、舌、身根,此五根,异行,异境界,各各受自境界。意为彼尽受境界,意为彼依。」<br /> | ||
+ | 玄奘译《大毘婆沙论》:「归趣是意业,如契经说:『苾刍当知,如是五根,各别所行,各别境界,意根,总领受彼所行境界,意,归趣彼作诸事业。』」<br />「复次、心名为依,如契经说:『五根,行处境界各别,意,兼受用五根行处,及彼境界,彼依意故。』」<br /> | ||
+ | 浮陀跋摩译《阿毘昙毘婆沙论》:「归属义,是意义,如说:『比丘当知,此五根,虽行种种境界,必持意分别,终归属意。』」</ref>为增上王<ref> | ||
+ | 《大毘婆沙论》:「又如余处说:『第六增上王。』非前五亦名王,然增上法,总有六种,增上王是第六。」 | ||
+ | </ref>」偈颂<ref> | ||
+ | 《法句经·尘垢品》:「一切断欲,截意根原,昼夜守一,必入定意。着垢为尘,从染尘漏,不染不行,净而离愚。」<br /> | ||
+ | 《出曜经·杂品》:「『六增上王,染为染首,无染则离,染者谓愚。』 | ||
+ | *六增上王者:所谓王者,何者是?曰:意也。以次数者,则名六,逆数者,亦为六。增上者,意动,则五随走,作五情,设使诸入,尽意所造,如佛契经说:『犹如五根,各各有境界,不相错涉,亦不相侵。意者,至此五处,最为原首,侵彼五界,设使五情,不得停住。』于五事中,最胜最妙,是故名为王。是故说:六为增上王也。 | ||
+ | *染为染首者:云何为染?所谓染者,染色、声、香、味、细滑法,是故说:染为染首。 | ||
+ | *无染则离者:云何名无染?所谓无染者,阿罗汉是。虽言须陀洹,诸尘垢尽,得法眼净,不永得净,罗汉者,永已得净,是故说:无染则离也。 | ||
+ | *染者谓愚:愚人所习习,着色、香、味、细滑法,应思惟者,然不思惟,不应思惟者,反更思惟,是故说:染者谓愚也。」</ref>,僧伽提婆译《阿毘昙八犍度论》中此「王」为「有漏心意识」<ref> | ||
+ | 《杂阿含经·五六经》:「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有漏、无漏法。若色,有漏是取,彼色,能生爱、恚,如是受、想、行、识,有漏是取,彼识,能生爱、恚,是名有漏法。……」<br /> | ||
+ | 僧伽提婆译《阿毘昙八犍度论》:「『捐舍于父母,亦王及二学,舍邦土翼从,无碍过梵志。』……王谓之,有漏心意识。如说:『六增上王,染着诸尘,非染无污,染谓之愚。』」<br /> | ||
+ | 浮陀跋摩译《阿毘昙毘婆沙论》:「或有说者,心犹如王,如说:『第六增上王,此染彼亦染,无染而生染,染者名愚小。』」 | ||
+ | </ref>,在玄奘译《发智论》中此「王」为「有取识」<ref> | ||
+ | 玄奘译《阿毘达磨发智论》:「『逆害于父母,王及二多闻,诛国及随行,无碍过梵志。』……王即喻,有取识。如世尊说:『第六增上王,染时染自取,无染而有染,染者谓愚夫。』」<br /> | ||
+ | 玄奘译《大毘婆沙论》:「心胜如王,……如伽他言:『第六增上王,染时染自取,不染而有染,染者谓愚夫。』」<br />「有说:心名为王,如伽他言:『第六增上王』等。」 | ||
+ | </ref>。《杂阿含经》中的「城主」所喻「识取蕴」<ref> | ||
+ | 《杂阿含经·四三经》:「佛告比丘,云何取故生着?愚痴无闻凡夫,于色,见是我、异我、相在。见色是我、我所而取。取已,彼色,若变、若异,心亦随转。心随转已,亦生取着,摄受心住。摄受心住故,则生恐怖、障碍、心乱。以取着故,愚痴无闻凡夫,于受、想、行、识,见我、异我、相在,见识是我、我所而取。取已,彼识,若变、若异,彼心随转。心随转故,则生取着,摄受心住。住已,则生恐怖、障碍、心乱。以取着故,是名取着。」<br /> | ||
+ | 《杂阿含经·一〇七经》:「尊者舍利弗语长者言,……愚痴无闻凡夫,于色集、色灭、色患、色味、色离,不如实知。不如实知故,爱乐于色,言色是我,是我所,而取摄受。彼色,若坏、若异,心、识随转,恼苦生。恼苦生已,恐怖、障阂、顾念、忧苦、结恋。于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名身心苦患。云何身苦患、心不苦患?多闻圣弟子,于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如实知。如实知已,不生爱乐,见色是我,是我所。彼色,若变、若异,心不随转恼苦生。心不随转恼苦生已,得不恐怖、障碍、顾念、结恋。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名身苦患、心不苦患。」<br /> | ||
+ | 《杂阿含经·一一七五经》:「譬如有边国王,善治城壁,门下坚固,交道平正,于四城门,置四守护,悉皆聪慧,知其来去。当其城中,有四交道,安置床榻,城主坐上。若东方使来,问守门者:城主何在?彼即答言:主在城中,四交道头,床上而坐。彼使闻已,往诣城主,受其教令,复道而还。南、西、北方远使来人,问守门者:城主何在?彼亦答言:在其城中,四交道头。彼使闻已,悉诣城主,受其教令,各还本处。佛告比丘,我说斯譬,今当说义。所谓城者,以譬人身麁色,如箧毒蛇譬经说。善治城壁者,谓之正见。交道平正者,谓内六入处。四门者,谓四识住。四守门者,谓四念处。'''城主'''者,谓'''识受阴'''。使者,谓正观。如实言者,谓四真谛。复道还者,以八圣道。」<br /> | ||
+ | 浮陀跋摩译《阿毘昙毘婆沙论》:「复有说者,心名城主,如说:『比丘当知,言城主者,即有漏识。』」 | ||
+ | </ref>,在玄奘译《发智论》中也是「有取识」<ref> | ||
+ | 玄奘译《阿毘达磨发智论》:「又世尊说:『苾刍当知,我说城主,即有取识。』」<br /> | ||
+ | 玄奘译《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180:「复次、心名城主,如契经说:『言城主者,即有取识。』」</ref>。《杂阿含经》记载的「后有因」<ref> | ||
+ | 《杂阿含经·三〇七经》:「诸业、爱、无明,因积他世阴。」 | ||
+ | </ref>和「五种种子」<ref> | ||
+ | 《杂阿含经·八九三经》:「世尊告诸比丘,有五种种子生,何等为五?谓根种子、茎种子、节种子、枝种子、种种子。此诸种子,不断、不破、不腐、不伤、不穿、坚新;得地界,不得水界,彼诸种子,不得生长增广;得水界,不得地界,彼诸种子,不得生长增广;要得地界、水界,彼诸种子,得生长增广。如是业、烦恼,有爱、见、慢、无明,而生行,若有业,而无烦恼、爱、见、无明者,行则灭。」 | ||
+ | </ref>所喻「取蕴俱识」<ref> | ||
+ | 《杂阿含经·三九经》:「世尊告诸比丘,有五种种子,何等为五?谓根种子、茎种子、节种子、自落种子、实种子。此五种子,不断、不坏、不腐、不中风、新熟、坚实。有地界,而无水界,彼种子,不生长增广;……有水界,而无地界,彼种子,亦不生长增广;……有地、水界,彼种子,生长增广。比丘!彼五种子者,譬取阴俱识。地界者,譬四识住。水界者,譬贪喜。四取攀缘识住,何等为四?于色中识住,攀缘色,喜贪润泽,生长增广。于受、想、行中识住,攀缘受、想、行。贪喜润泽,生长增广。比丘!识于中,若来、若去、若住、若没、若生长增广。」 | ||
+ | </ref>,在《俱舍论》中称为有取识<ref> | ||
+ | 玄奘译《阿毘达磨俱舍论》卷22:「如薄伽梵伽他中言:『业爱及无明,为因招后行,令诸有相续,名补特伽罗。』又契经说五种种子,此即别名说有取识。又彼经说置地界中,此即别名说四识住。故经所说是密意言,阿毘达磨依法相说。」<br /> | ||
+ | 玄奘译《阿毘达磨俱舍论》卷30:「如有取识,正命终时,虽带众多感后有业所引熏习。而重近起数习所引明了非余。如有颂言:『业极重近起,数习先所作,前前前后熟,轮转于生死。』」 | ||
+ | </ref>,《瑜伽师地论》记有以「止观双行」断灭「有取识」<ref>《瑜伽师地论》卷19:「独处空闲,缘内外处,四种识住。为欲断灭诸有取识,修循身念,胜奢摩他、毘钵舍那之所摄受,由此亲近修习势力,发生如实缘初识住,邻逼现观,止观双行,从此无间,于圣谛中,能入现观。」</ref>。 | ||
+ | |||
+ | |||
+ | 六识是[[部派佛教|佛教各部派]]共同承认的学说,[[大乘佛教]]基本上也接受这个学说。后期其他学说大体上都是基于六识说进一步发展而成。 | ||
+ | |||
+ | :*瑜伽行唯识学派一部分论师立八识学说,在六识之上,加上末那识与阿赖耶识,合称八识。汉传佛教中,法相宗承袭了这个学说。 | ||
+ | |||
+ | :*瑜伽行唯识学派另一部分论师立九识学说,在六识之上,加上阿陀那识、阿赖耶识与阿摩罗识,合称九识。汉传佛教中,摄论宗和地论宗相州北道派持九识学说。 | ||
+ | |||
+ | :*汉传佛教文献记载,有人在九识(六识、末那识、阿赖耶识、阿摩罗识)之外,加入一切一心识,称为十识。 | ||
+ | |||
+ | :*无著《摄大乘论》中提出十一识。 | ||
==参见== | ==参见== | ||
*[[心]] | *[[心]] | ||
− | + | *[[五蕴]] | |
+ | *[[识食]] | ||
+ | *[[意识]] | ||
+ | *[[结生心]] | ||
==注释与引用== | ==注释与引用== | ||
− | |||
− | |||
{{reflist|1}} | {{reflist|1}} | ||
+ | |||
+ | ==外部链接== | ||
+ |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8%BF%E8%B3%B4%E8%80%B6%E8%AD%98/ 维基百科:阿赖耶识] | ||
− | + | ||
− | [[Category: | + | [[Category: 五取蕴]] |
− | [[Category:识]] | + | [[Category:识|*]] |
2015年5月8日 (五) 15:44的最新版本
识(巴利语:viññāṇa),是获得所缘,认知外部世界的一类精神活动。识指识蕴,一般包括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种分别能力。在经论中,常把识与心(citta)意(mano)混用,在意义上接近,但实际内涵又有不同。它主要用作区别对象的认知能力。
概述
- 在《相应部》中,心、意、识一同出现,用来说明人的整个精神活动是迅速变化的,心、意、识表现为一个迅速变化、相续不断的过程[1]。作为与心相对的概念,识是身的一种[2],将识视为我或我所,也是有身见的一种[3],有情自身的识蕴是五取蕴之一[4],于识不取著,舍离,灭,得心解脱。[5]
- 识的主要作用:
经藏记载
“ | “善哉! 尊者! ” 彼等比库信受尊者沙利子之所说,随喜之,后更问曰:“尊者! 圣弟子具正见……乃至……达此正法,更有其他法门否? ” 沙利子曰:“然! 有。
诸贤! 若圣弟子知识、知识之集、知识之灭、知达识灭之道者,如是之圣弟子具正见……乃至……达比正法。如何是识? 如何是识之集? 如何是识之灭? 如何是达识灭之道? 诸贤!此等有六识聚: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因行之集,而有识之集;因行之灭,而有识之灭。其八支圣道者,是达识灭之道,即正见……乃至……正定。诸贤! 圣弟子如是知识、如是知识之集、如是知识之灭、如是知达识灭之道,彼普舍贪随眠……乃至……于现法为苦灭。如是之圣弟子具正见……乃至……则达此正法者也。” |
” |
“ | 一时,世尊在沙瓦提城祇陀林给孤独园。尔时,世尊晨早著衣,执持衣钵,为乞食入沙瓦提城。具寿拉胡喇晨早著衣,执持衣钵,随世尊后行之。于是,世尊回顾呼具寿拉胡喇曰:“拉胡喇!凡过去、未来、现在之色,或内、或外,或粗、或细,或卑、或贵,或在远、或在近,一切之色乃其[色]非属于我,我非是此[色],此 [色]非有我。如是,对其[色]应以正慧如实观之。”[拉胡喇曰:]“世尊! 唯色耶? 善逝! 唯色耶?”[世尊曰:]“拉胡喇! 色和受;拉胡喇! [色]和想;拉胡喇! [色]和行;拉胡喇! [色]和识;亦如是也。” | ” |
“ | 诸比库!无论任何,缘其缘而识生,即依其[缘]而识生。如眼缘于色而识生,即名为眼识。耳缘于声而识生,即名为耳识。鼻缘于香而识生,即名为鼻识。舌缘于味而识生,即名为舌识。身缘于所触而识生,即名为身识。意缘于法而识生,即名为意识。诸比库!犹无论如何,缘其缘而火燃,依此而得名。即缘薪而火燃,即名为薪火。缘木片而火燃,即名为木片火。缘草而火燃,即名为草火。缘牛粪而火燃,即名为牛粪火。缘谷皮而火燃,即名为谷皮火。缘尘屑而火燃,即名为尘屑火。诸比库!如是依何缘而识生,即依何缘而得名。缘眼于色而识生,即名为眼识。缘耳于声而识生,即名为耳识。缘鼻于香而识生,即名为鼻识。缘舌于味而识生,即名为舌识。缘身于所触而识生,即名为身识。缘意于法而识生,即名为意识。” | ” |
论藏与注疏
在论藏中,心、意、识虽被当成同义词,但在具体含义上仍是有差别[11]。如《法集论》中所称的“喜俱行智相应无行”心,包括了相续生起的心路过程。[9]
《法集论·第一篇 心生起品》:
“ | 一 云何是善法耶?喜俱行智相应而以色为所缘;若以声为所缘,若以香、味、触、法为行缘,若依彼等令欲缠善心生起之时,其时有触、受、想、思、心,有寻、伺、喜、乐、心一境性,有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意根、喜根、命根,有正见、正思惟、正精进、正念、正定,有信力、进力、念力、定力、慧力、惭力、愧力,有无贪、无瞋、无痴、无贪欲、无瞋恚,有正见、惭、愧、有身轻安、心轻安,有身轻性、心轻性,有身软性、心软性,有身适应性、心适应性,有身正性、心正性,有身直性、心直性,有念、正知,有止、观、勤励、不散乱,其时或亦有他缘已生之无色法——此等为善法。
……
|
” |
《发趣论·缘分别分(缘广说)》:
“ | 眼识界及其相应诸法对意界及其相应诸法以等无间缘为缘;意界及其相应诸法对意识界及其相应诸法以等无间缘[12]为缘。…… | ” |
《清净道论·第十四·说蕴品》:
“ | (二)识蕴 在其他的四蕴,把一切有觉受相的总括为受蕴,把一切有想念相的总括为想蕴,把一切有行作相的总括为行蕴,把一切有识知相的总括为识蕴。此中如果能够知解识蕴,则其他的三蕴便很容易知解了。所以最初先来解说识蕴。
这里说‘一切有识知相的总括为识蕴’,怎么是有识知相的为识呢?即所谓:‘朋友,识知识知,故名为识’。识和心、意之义为一。而此识的自性与识知相也是一种。不过依其类别而有善、恶、无记的三种。 |
” |
现代解释
- 于(阿毗达摩)论教,诸究竟法则归纳为四种类别。首三种──心、心所与色──包含了一切有为法(因缘和合而成之法)。经教里的五蕴相等于这三种(究竟法)。识蕴(vibbana)在此列为心(citta);‘心’此字通常是用于代表基于其相应心所而得以分门别类的诸‘识’。在论教方面,五蕴的中间三蕴(受、想、行)则被列入心所(cetasika)之内。[13]
- 诸心所必须依靠心才能协助心识知目标,所以心是识知的主要成份。心与心所之间的关系就有如国王与大臣。虽说“皇上来了”,但国王是不会单独来的,而时常都有随从陪伴。同样地,每当心生起时,它决不会单独生起,而必定有心所陪伴。[14]
分类
六识
- 眼识:(巴利语:cakkhu-viññāṇa)依靠眼净色而生起的识,识知色所缘(rūpārammaṇa)。[15]
- 在眼门的心路过程里,转向刹那之后生起的是一个直接识知该目标的心,即眼识,执行“看”的作用。它生起于辨别的阶段之前,只是先简单地体验该目标。[16]
- 耳识:(巴利语:sotaviññāṇa)依靠耳净色而生起的识,识知声所缘(saddārammaṇa)。[15]
- 在耳门心路过程里,转向刹那之后生起一个直接识知该目标的心,即是耳识,执行“听”的作用。[16]
- 鼻识:(巴利语:ghāṇaviññāṇa)依靠鼻净色而生起的识,识知香所缘(gandhārammaṇa)。[15]
- 在鼻门的心路过程里,转向刹那之后生起的是一个直接识知该目标的心,即鼻识,执行“嗅”的功能。[16]
- 舌识:(巴利语:jivhāviññāṇa)依靠舌净色而生起的识,识知味所缘(rasārammaṇa)。[15]
- 在舌门的心路过程里,转向刹那之后生起的是一个直接识知该目标的心,即舌识,执行“尝”的作用。[16]
- 身识:(巴利语:kāyaviññāṇa)依靠身净色而生起的识,识知触所缘(phoṭṭhabbārammaṇa),即:地、火、风三界。眼、耳、鼻、舌、身五识各有善与不善果报(异熟)两种,一共十个,合称为双五识。[15]
- 在身门心路过程里,转向刹那之后生起的是一个直接识知该目标的心,即身识,执行“触”的作用。[16]
- 于意门有六十七种心能生起:意门转向、五十五种速行及彼所缘。只有二十二种心不能生起于意门,即:五门转向、双五识、两种领受心、五个色界果报心及四个无色界果报心。
- 意门心路过程包括了欲界或有限心路过程(parittavithi),以及广大(mahaggata)与出世间(lokuttara)心路过程。有限或欲界意门心路过程本身有两种:一、随五门心路过程之后生起的随起意门心路过程( pañcadvaranubandhaka);二、独立的心路过程(visuṁsiddha)。[16]
其他学派
说一切有部的有取识的概念,接近于经量部的种子说,类似上座部的结生心执行结生的作用。
六识是佛教各部派共同承认的学说,大乘佛教基本上也接受这个学说。后期其他学说大体上都是基于六识说进一步发展而成。
- 瑜伽行唯识学派一部分论师立八识学说,在六识之上,加上末那识与阿赖耶识,合称八识。汉传佛教中,法相宗承袭了这个学说。
- 瑜伽行唯识学派另一部分论师立九识学说,在六识之上,加上阿陀那识、阿赖耶识与阿马喇识,合称九识。汉传佛教中,摄论宗和地论宗相州北道派持九识学说。
- 汉传佛教文献记载,有人在九识(六识、末那识、阿赖耶识、阿马喇识)之外,加入一切一心识,称为十识。
- 无著《摄大乘论》中提出十一识。
参见
注释与引用
- ↑ 《相应部·因缘相应》:诸比丘!然称此为心、意、识者,则日夜转变异生、异灭。诸比丘!譬如弥猴徘徊森林中纵放一枝,又另捉一枝。诸比丘!同此,称此是心、意、识者,亦日夜转变,异生、异灭
- ↑ 《中部·六六经》: 世尊如是说:“应知六内处。应知六外处。应知六识身。应知六触身。应知六受身。应知六爱身。”然,如是言:‘应知六内处。’彼缘何而言?有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如是所言:‘应知六内处。’彼乃缘此而言。此为第一之六。然,如是言:‘应知六外处。’彼缘何而言?有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法处。如是所言:‘应知六外处。’彼乃缘此而言。此为第二之六。然,如是言:‘应知六识身。’彼缘何而言?依眼与色而眼识生。依耳与声而耳识生。依鼻与香而鼻识生。依舌与味而舌识生。依身与触而身识生。
- ↑ 《中部·满月大经》:“然则,世尊!云何有身见耶?”“比丘!此处有无闻之凡夫,不认诸圣,不熟圣法,于圣法不能练达,不认诸善士,不熟诸善士之法,对诸善士之法不能练达——认色即我,又认我为色有,又认于我之中有色,又认色之中有我。认受即我……乃至……想……乃至……行……乃至…识即我,又认我为识有,又认我中有识,又认识中有我,比丘!如是即有身见。”
- ↑ 《中部·有明小经》:尔时,优婆塞毗舍佉诣法授比丘尼住处。诣已,顶礼比丘尼法授而坐一面。坐于一面之优婆塞毗舍佉白法授比丘尼曰:“圣尼!所谓‘自身、自身。’云何为世尊所说之‘自身’耶?”[比丘尼曰:]“居士毗舍佉!此等五取蕴,即世尊所说之‘自身’也。即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也。居士毗舍佉!此等五取蕴为世尊所说之‘自身’也。”
- ↑ 《中部·六净经》:凡于识之诸善巧、取著、心之住著、执持、随眠,以尽此等;离贪,灭,舍,退堕,以我心自觉解脱。友!如是知,如是见,于此等之五取蕴无取,由诸漏我心得解脱。
《杂阿含四三经》:佛告比丘:……云何名不取著?多闻圣弟子于色不见我、异我、相在,于色不见我、我所而取;不见我、我所而取已,彼色若变、若异,心不随转;心不随转故,不生取著摄受心住;不摄受住故,则不生恐怖、障碍、心乱,不取著故。如是受、想、行、识,不见我、异我、相在,不见我、我所而取;彼识若变、若异,心不随转;心不随转故,不取著摄受心住;不摄受心住故,心不恐怖、障碍、心乱,以不取著故,是名不取著。是名取著、不取著。
《相应部·蕴相应》:何为不取著、不恐惧耶?诸比丘!此处有有闻之圣弟子。见圣人,知圣人之法,善顺圣人法,以见善知识,知善知识之法,善顺善知识之法。不观色是我,我以色有,我中有色,色中有我。彼人于色变易、变异。彼人有色之变易、变异,随转色之变易而识不生。彼人有随转色变易所生之恐惧及法之生起,以心不永尽而住,心不永尽故,即不惊愕,不困惑,不希望,不取著而不恐惧。不观受……想……乃至……不观识是我,我以识有,我中有识,识中有我。彼人于识变易、变异。彼人有识之变易、变异,随转识之变易而识不生。彼人有随转识变易所生之恐惧及法之生起,以心不永尽而住,心不永尽故,即不惊愕,不困惑,不希望,不取著而不恐惧。 - ↑ 《中部·象迹喻大经》: 诸贤! 彼之比丘若其他者,呵责、骂詈、嗔恚、恼害此之比丘者,彼应如次知之:‘于予从此耳触生者即苦受生。有其缘生,而非无缘。于何缘而缘于触?’ 彼其次知:‘触是无常,’知‘受是无常。知‘想是无常,’知‘行是无常,’知‘识是无常。’依于彼界而心满足,清净、祥和、安定。
- ↑ 《长部·大缘经》:阿难!若有人问:‘依此缘而有名色耶?’应该答:‘有。’若言:‘缘何而有名色耶?’应该说:‘缘识而有名色。’阿难!若有人问:‘依此缘而有识耶?’应该答:‘有。’若言:‘缘何而有识耶?’应该说:‘缘名色而有识。’
- ↑ 《中部·苦蕴大经》:诸比丘!云何是欲味?曰:此等有五种欲分,五者:[一]依眼识色,对色而有所欲、所爱、所好;对所受诸相而欲著,以怂其情者也。[二],依耳识声,……[三]依鼻识香,……[四]依舌识味,……[五]依身识触……诸比丘!此等是五种欲分。缘此等五种欲分而生喜乐,是欲味也。
《相应部·根相应》:“婆罗门!五根有异对境,有异行境,对他境互不能领受。以何为五根耶?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是。婆罗门!此五根有异对境,有异行境,对他境互不能领受,以意为归趣,意领受其境。” - ↑ 9.0 9.1 《相应部·因缘相应》:“诸比丘!苦之灭者,何耶?依眼与色生眼识,三之和合乃有触,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爱,依其爱之无余,离贪、灭而有取灭,依取灭而有有灭,依有灭而有生灭,依生灭则老死、愁、悲、苦忧、恼灭。如是乃此全苦蕴之灭。诸比丘!此乃苦之灭。依耳与声生耳识。依鼻与香生鼻识。依舌与味……依身与触……依于意与法生意识,三之和合乃有触,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爱,依其爱之无余,离贪、灭而有取灭。依取灭而有有灭,依有灭而有生灭,依生灭则老死、愁、悲、苦、忧、恼灭。如是乃此全苦蕴之灭。
《相应部·蕴相应》:诸比丘!以何为受耶?诸比丘!是六受身。[谓:]眼触所生受、耳触所生受、鼻触所生受、舌触所生受、身触所生受、意触所生受是。诸比丘!此名为受,由触之集而有受之集,由触之灭而受之灭。……依触之集而有想之集,由触之灭而想之灭。……诸比丘!以何为行耶?诸比丘!六思身是。[谓:]色思、声思、香思、味思、所触思、法思是,此名之为行。依触之集而有行之集,依触之灭而有行之灭。 - ↑ 《长部·大缘经》: 如是既言,‘缘识而有名色。’阿难!如何缘识而有名色耶?此乃应如是知,阿难!识不入母胎时,尚且名色能结成于母胎耶?”“世尊!实不然。”“阿难!识若入母胎后而消灭,名色尚能出现于[名色之]相耶?”“世尊!实不然。”……阿难!如何缘名色而有识耶?此乃应如是知,阿难!识若不得依据于名色时,于未来,尚亦施设生、老、死、苦集之存在耶?”“世尊!实不然。”
《相应部·蕴相应》: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虽思量、企画、考虑之任何事,此为识定之所缘。有所缘故而有识住。其识之住增长时,于未来而有再生,于未来至有再生时,生未来之老死、愁、悲、苦、忧、恼。如是乃此全苦蕴之集。 - ↑ 唐·玄奘译《大毗婆沙论》:故契经说心意识三。声虽有异而无差别。复有说者。心意识三亦有差别。(一)谓名即差别。名心名意名识异故。(二)复次世亦差别。谓过去名意。未来名心。现在名识故。(三)复次施设亦有差别。谓界中施设心。处中施设意。蕴中施设识故。(四)复次义亦有差别。谓心是种族义。意是生门义。识是积聚义。(五)复次业亦有差别。谓远行是心业。如有颂曰。“能远行独行。无身寐于窟。调伏此心者。解脱大怖畏。”前行是意业。如有颂曰。‘诸法意前行。意尊意所引。意染净言作。苦乐如影随。’续生是识业。如契经说。‘入母胎时识若无者。羯刺蓝等不得成就。’故知续生是识业用。(六)复次彩画是心业。如契经说。‘苾刍当知。诸傍生趣由心彩画。有种种色。’归趣是意业。如契经说。‘苾刍当知。如是五根各别所行各别境界。意根总领受彼所行境界。意归趣彼作诸事业。’了别是识业。如契经说。‘苾刍当知。识能了别种种境事。’(七)复次滋长是心业。思量是意业。分别是识业。胁尊者言。‘滋长分割是心业。思量思惟是意业。分别解了是识业。’应知此中滋长者是有漏心。分割者是无漏心。思量者是有漏意。思惟者是无漏意。分别者是有漏识。解了者是无漏识。心意识三是谓差别。”
- ↑ 菩提尊者《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第八章·缘之概要:无间缘与相续缘,此二缘的意义相同,只是名称不一样而已;这是为了从稍微不同的角度看同一缘。无间缘是属于缘法的名法导致属于缘生法的名法在它灭尽之后即刻生起,以便没有其他名法可以插入它们之间。
- ↑ 菩提尊者《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第一章·心之概要
- ↑ 菩提尊者《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第二章·心所之概要
- ↑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帕奥禅师《智慧之光》第十章·名业处
- ↑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菩提尊者《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第三章·杂项之概要
- ↑ 《中阿含经·因品·大因经》:「阿难!若识不入母胎者,有名色成此身耶?答曰:无也。」
《长阿含经·大缘方便经》:「若识不入母胎者,有名色不?答曰:无也。」 - ↑ 玄奘译《大毘婆沙论》:「问:蕴、取蕴、界,有何差别?答:名即差别,谓名为蕴,名为取蕴,名为界故。复次、于有为法施设蕴,于有漏法施设取蕴,于有情数法施设界。复次、蕴有流转还灭作用,取蕴唯有流转作用,界有结生入胎作用。如是,名为蕴、取蕴、界三种差别。」
浮陀跋摩译《阿毘昙毘婆沙论》:「阴、取阴、界,此三有何差别?答曰:名即差别,是名为阴,是名为取阴,是名为界。复次、施设有为是阴,施设有漏是取阴,施设众生是界。复次、所作胜是阴,增长所作胜是取阴,生相续胜是界。阴、取阴、界,是谓差别。」 - ↑
玄奘译《大毘婆沙论》:「能续后有者,如说:『识,若不托母胎,名色得成羯逻蓝不?不也,世尊!』」「续生是识业,如契经说:『入母胎时,识,若无者,羯刺蓝等,不得成就。』故知续生是识业用。」「云何识?谓续生心及彼助伴。云何名色?谓结生已,未起眼等四种色根。」
浮陀跋摩译《阿毘昙毘婆沙论》:「云何识?相续心及眷属。云何名色?已受生相续,未生四种色根。」 - ↑ 《相应部·大品·根相应·S.48.42.温那巴婆罗门》:「婆罗门!五根,有异对境,有异行境,对他境互不能领受。以何为五根耶?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是。婆罗门!此五根,有异对境,有异行境,对他境互不能领受,以意为归趣,意领受其境。
《中阿含经·晡利多品·大拘絺罗经》:「尊者舍黎子……复问曰:贤者拘絺罗!有五根,异行,异境界,各各受自境界。眼根,耳、鼻、舌、身根,此五根,异行,异境界,各各受自境界。谁为彼尽受境界?谁为彼依耶?尊者大拘絺罗答曰:五根,异行,异境界,各各自受境界。眼根,耳、鼻、舌、身根,此五根,异行,异境界,各各受自境界。意为彼尽受境界,意为彼依。」
玄奘译《大毘婆沙论》:「归趣是意业,如契经说:『苾刍当知,如是五根,各别所行,各别境界,意根,总领受彼所行境界,意,归趣彼作诸事业。』」
「复次、心名为依,如契经说:『五根,行处境界各别,意,兼受用五根行处,及彼境界,彼依意故。』」
浮陀跋摩译《阿毘昙毘婆沙论》:「归属义,是意义,如说:『比丘当知,此五根,虽行种种境界,必持意分别,终归属意。』」 - ↑ 《大毘婆沙论》:「又如余处说:『第六增上王。』非前五亦名王,然增上法,总有六种,增上王是第六。」
- ↑
《法句经·尘垢品》:「一切断欲,截意根原,昼夜守一,必入定意。着垢为尘,从染尘漏,不染不行,净而离愚。」
《出曜经·杂品》:「『六增上王,染为染首,无染则离,染者谓愚。』- 六增上王者:所谓王者,何者是?曰:意也。以次数者,则名六,逆数者,亦为六。增上者,意动,则五随走,作五情,设使诸入,尽意所造,如佛契经说:『犹如五根,各各有境界,不相错涉,亦不相侵。意者,至此五处,最为原首,侵彼五界,设使五情,不得停住。』于五事中,最胜最妙,是故名为王。是故说:六为增上王也。
- 染为染首者:云何为染?所谓染者,染色、声、香、味、细滑法,是故说:染为染首。
- 无染则离者:云何名无染?所谓无染者,阿罗汉是。虽言须陀洹,诸尘垢尽,得法眼净,不永得净,罗汉者,永已得净,是故说:无染则离也。
- 染者谓愚:愚人所习习,着色、香、味、细滑法,应思惟者,然不思惟,不应思惟者,反更思惟,是故说:染者谓愚也。」
- ↑
《杂阿含经·五六经》:「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有漏、无漏法。若色,有漏是取,彼色,能生爱、恚,如是受、想、行、识,有漏是取,彼识,能生爱、恚,是名有漏法。……」
僧伽提婆译《阿毘昙八犍度论》:「『捐舍于父母,亦王及二学,舍邦土翼从,无碍过梵志。』……王谓之,有漏心意识。如说:『六增上王,染着诸尘,非染无污,染谓之愚。』」
浮陀跋摩译《阿毘昙毘婆沙论》:「或有说者,心犹如王,如说:『第六增上王,此染彼亦染,无染而生染,染者名愚小。』」 - ↑
玄奘译《阿毘达磨发智论》:「『逆害于父母,王及二多闻,诛国及随行,无碍过梵志。』……王即喻,有取识。如世尊说:『第六增上王,染时染自取,无染而有染,染者谓愚夫。』」
玄奘译《大毘婆沙论》:「心胜如王,……如伽他言:『第六增上王,染时染自取,不染而有染,染者谓愚夫。』」
「有说:心名为王,如伽他言:『第六增上王』等。」 - ↑
《杂阿含经·四三经》:「佛告比丘,云何取故生着?愚痴无闻凡夫,于色,见是我、异我、相在。见色是我、我所而取。取已,彼色,若变、若异,心亦随转。心随转已,亦生取着,摄受心住。摄受心住故,则生恐怖、障碍、心乱。以取着故,愚痴无闻凡夫,于受、想、行、识,见我、异我、相在,见识是我、我所而取。取已,彼识,若变、若异,彼心随转。心随转故,则生取着,摄受心住。住已,则生恐怖、障碍、心乱。以取着故,是名取着。」
《杂阿含经·一〇七经》:「尊者舍利弗语长者言,……愚痴无闻凡夫,于色集、色灭、色患、色味、色离,不如实知。不如实知故,爱乐于色,言色是我,是我所,而取摄受。彼色,若坏、若异,心、识随转,恼苦生。恼苦生已,恐怖、障阂、顾念、忧苦、结恋。于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名身心苦患。云何身苦患、心不苦患?多闻圣弟子,于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如实知。如实知已,不生爱乐,见色是我,是我所。彼色,若变、若异,心不随转恼苦生。心不随转恼苦生已,得不恐怖、障碍、顾念、结恋。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名身苦患、心不苦患。」
《杂阿含经·一一七五经》:「譬如有边国王,善治城壁,门下坚固,交道平正,于四城门,置四守护,悉皆聪慧,知其来去。当其城中,有四交道,安置床榻,城主坐上。若东方使来,问守门者:城主何在?彼即答言:主在城中,四交道头,床上而坐。彼使闻已,往诣城主,受其教令,复道而还。南、西、北方远使来人,问守门者:城主何在?彼亦答言:在其城中,四交道头。彼使闻已,悉诣城主,受其教令,各还本处。佛告比丘,我说斯譬,今当说义。所谓城者,以譬人身麁色,如箧毒蛇譬经说。善治城壁者,谓之正见。交道平正者,谓内六入处。四门者,谓四识住。四守门者,谓四念处。城主者,谓识受阴。使者,谓正观。如实言者,谓四真谛。复道还者,以八圣道。」
浮陀跋摩译《阿毘昙毘婆沙论》:「复有说者,心名城主,如说:『比丘当知,言城主者,即有漏识。』」 - ↑
玄奘译《阿毘达磨发智论》:「又世尊说:『苾刍当知,我说城主,即有取识。』」
玄奘译《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180:「复次、心名城主,如契经说:『言城主者,即有取识。』」 - ↑ 《杂阿含经·三〇七经》:「诸业、爱、无明,因积他世阴。」
- ↑ 《杂阿含经·八九三经》:「世尊告诸比丘,有五种种子生,何等为五?谓根种子、茎种子、节种子、枝种子、种种子。此诸种子,不断、不破、不腐、不伤、不穿、坚新;得地界,不得水界,彼诸种子,不得生长增广;得水界,不得地界,彼诸种子,不得生长增广;要得地界、水界,彼诸种子,得生长增广。如是业、烦恼,有爱、见、慢、无明,而生行,若有业,而无烦恼、爱、见、无明者,行则灭。」
- ↑ 《杂阿含经·三九经》:「世尊告诸比丘,有五种种子,何等为五?谓根种子、茎种子、节种子、自落种子、实种子。此五种子,不断、不坏、不腐、不中风、新熟、坚实。有地界,而无水界,彼种子,不生长增广;……有水界,而无地界,彼种子,亦不生长增广;……有地、水界,彼种子,生长增广。比丘!彼五种子者,譬取阴俱识。地界者,譬四识住。水界者,譬贪喜。四取攀缘识住,何等为四?于色中识住,攀缘色,喜贪润泽,生长增广。于受、想、行中识住,攀缘受、想、行。贪喜润泽,生长增广。比丘!识于中,若来、若去、若住、若没、若生长增广。」
- ↑
玄奘译《阿毘达磨俱舍论》卷22:「如薄伽梵伽他中言:『业爱及无明,为因招后行,令诸有相续,名补特伽罗。』又契经说五种种子,此即别名说有取识。又彼经说置地界中,此即别名说四识住。故经所说是密意言,阿毘达磨依法相说。」
玄奘译《阿毘达磨俱舍论》卷30:「如有取识,正命终时,虽带众多感后有业所引熏习。而重近起数习所引明了非余。如有颂言:『业极重近起,数习先所作,前前前后熟,轮转于生死。』」 - ↑ 《瑜伽师地论》卷19:「独处空闲,缘内外处,四种识住。为欲断灭诸有取识,修循身念,胜奢摩他、毘钵舍那之所摄受,由此亲近修习势力,发生如实缘初识住,邻逼现观,止观双行,从此无间,于圣谛中,能入现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