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识”的源代码
来自上座部佛教百科
←
识
跳转至:
导航
、
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与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识'''([[巴利语]]:{{NLK|viññāṇa}}),是一类精神活动,指识蕴,一般包括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种分别能力。在经论中,常把'''识'''与[[心]]({{NLK|citta}})[[意]]({{NLK|mano}})混用,在意义上接近,但实际内涵又有不同。它主要用作区别对象的认知能力。 ==概述== *在《相应部》中,心、意、识一同出现,作为同意词来说明人的精神活动迅速变化,识表现为一个迅速变化、相续不断的过程。<ref>《相应部·因缘相应》:诸比丘!然称此为心、意、识者,则日夜转变异生、异灭。诸比丘!譬如弥猴徘徊森林中纵放一枝,又另捉一枝。诸比丘!同此,称此是心、意、识者,亦日夜转变,异生、异灭。</ref> *作为与心相对的概念,识是身的一种<ref>《中部·六六经》: 世尊如是说:“应知六内处。应知六外处。应知'''六识身'''。应知六触身。应知六受身。应知六爱身。”然,如是言:‘应知六内处。’彼缘何而言?有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如是所言:‘应知六内处。’彼乃缘此而言。此为第一之六。然,如是言:‘应知六外处。’彼缘何而言?有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法处。如是所言:‘应知六外处。’彼乃缘此而言。此为第二之六。然,如是言:‘应知'''六识身'''。’彼缘何而言?'''依眼与色而眼识生。依耳与声而耳识生。依鼻与香而鼻识生。依舌与味而舌识生。依身与触而身识生。'''</ref>,将'''识'''视为我或我所,也是有身见的一种。<ref>《中部·满月大经》:“然则,世尊!云何有身见耶?”“比丘!此处有无闻之凡夫,不认诸圣,不熟圣法,于圣法不能练达,不认诸善士,不熟诸善士之法,对诸善士之法不能练达——认色即我,又认我为色有,又认于我之中有色,又认色之中有我。认受即我……乃至……想……乃至……行……乃至…'''识即我,又认我为识有,又认我中有识,又认识中有我''',比丘!如是即有身见。”</ref> *有情自身的识蕴是五取蕴之一,于识不取著,舍离,灭,得心解脱。<ref>《中部·有明小经》:尔时,优婆塞毗舍佉诣法授比丘尼住处。诣已,顶礼比丘尼法授而坐一面。坐于一面之优婆塞毗舍佉白法授比丘尼曰:“圣尼!所谓‘自身、自身。’云何为世尊所说之‘自身’耶?”[比丘尼曰:]“居士毗舍佉!此等五取蕴,即世尊所说之‘自身’也。即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也。居士毗舍佉!此等五取蕴为世尊所说之‘自身’也。” 《中部·六净经》:'''凡于识之诸善巧、取著、心之住著、执持、随眠,以尽此等;离贪,灭,舍,退堕,以我心自觉解脱。友!如是知,如是见,于此等之五取蕴无取,由诸漏我心得解脱'''。 《杂阿含四三经》:佛告比丘:……云何名不取著?多闻圣弟子于色不见我、异我、相在,于色不见我、我所而取;不见我、我所而取已,彼色若变、若异,心不随转;心不随转故,不生取著摄受心住;不摄受住故,则不生恐怖、障碍、心乱,不取著故。如是受、想、行、识,不见我、异我、相在,不见我、我所而取;彼识若变、若异,心不随转;心不随转故,不取著摄受心住;不摄受心住故,心不恐怖、障碍、心乱,以不取著故,是名不取著。是名取著、不取著。</ref> :*识的特相是识知目标。 :*主要作用: ::(1)识别不同目标(所缘)<ref>《中部·苦蕴大经》:诸比丘!云何是欲味?曰:此等有五种欲分,五者:[一]依'''眼识色''',对色而有所欲、所爱、所好;对所受诸相而欲著,以怂其情者也。[二],依'''耳识声''',……[三]依'''鼻识香''',……[四]依'''舌识味''',……[五]依'''身识触'''……诸比丘!此等是五种欲分。缘此等五种欲分而生喜乐,是欲味也。《相应部·根相应》:“婆罗门!五根有异对境,有异行境,对他境互不能领受。以何为五根耶?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是。婆罗门!此五根有异对境,有异行境,对他境互不能领受,以意为归趣,意领受其境。”</ref> ::(2)作为触和随后的受、想、思(包括爱)的前导者。<ref>《相应部·因缘相应》:“诸比丘!苦之灭者,何耶?'''依眼与色生眼识,三之和合乃有触,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爱''',依其爱之无余,离贪、灭而有取灭,依取灭而有有灭,依有灭而有生灭,依生灭则老死、愁、悲、苦忧、恼灭。如是乃此全苦蕴之灭。诸比丘!此乃苦之灭。依耳与声生耳识。依鼻与香生鼻识。依舌与味……依身与触……'''依于意与法生意识,三之和合乃有触,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爱''',依其爱之无余,离贪、灭而有取灭。依取灭而有有灭,依有灭而有生灭,依生灭则老死、愁、悲、苦、忧、恼灭。如是乃此全苦蕴之灭。 《相应部·蕴相应》:诸比丘!以何为受耶?诸比丘!是六受身。[谓:]眼触所生受、耳触所生受、鼻触所生受、舌触所生受、身触所生受、意触所生受是。诸比丘!此名为受,由触之集而有受之集,由触之灭而受之灭。……依触之集而有想之集,由触之灭而想之灭。……诸比丘!以何为行耶?诸比丘!六思身是。[谓:]色思、声思、香思、味思、所触思、法思是,此名之为行。依触之集而有行之集,依触之灭而有行之灭。</ref> ::(3)作为结生的现起。<ref>《长部·大缘经》: 如是既言,‘缘识而有名色。’阿难!如何缘识而有名色耶?此乃应如是知,阿难!'''识不入母胎时,尚且名色能结成于母胎耶'''?”“世尊!实不然。”“阿难!识若入母胎后而消灭,名色尚能出现于[名色之]相耶?”“世尊!实不然。”……阿难!如何缘名色而有识耶?此乃应如是知,阿难!'''识若不得依据于名色时,于未来,尚亦施设生、老、死、苦集之存在耶'''?”“世尊!实不然。” 《相应部·蕴相应》: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虽思量、企画、考虑之任何事,此为识定之所缘。有所缘故而有识住。其识之住增长时,于未来而有再生,于未来至有再生时,生未来之老死、愁、悲、苦、忧、恼。如是乃此全苦蕴之集。</ref> :*现起:为一个相续不断的过程。 :*识的近因是名色({{NLK|nāmarūpa}},精神与物质),因为识不能脱离名法与色法而单独生起。<ref>《长部·大缘经》:阿难!若有人问:‘依此缘而有名色耶?’应该答:‘有。’若言:‘缘何而有名色耶?’应该说:‘'''缘识而有名色'''。’阿难!若有人问:‘依此缘而有识耶?’应该答:‘有。’若言:‘缘何而有识耶?’应该说:‘'''缘名色而有识'''。’</ref> ==分类==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者,合称六识。 :*眼识: :*耳识: :*鼻识: :*舌识: :*身识: :*意识: ==参见== *[[心]] ==注释与引用== {{reflist|1}} [[Category:阿毗达摩]] [[Category:识|*]]
该页面使用的模板:
Template:Cquote
(
查看源代码
)
Template:NLK
(
查看源代码
)
Template:Reflist
(
查看源代码
)
返回至
识
。
导航菜单
视图
页面
讨论
查看源代码
历史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大陆简体
香港繁體
澳門繁體
大马简体
新加坡简体
台灣正體
个人工具
创建账户
登录
导航
首页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帮助
搜索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