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外文献」修訂間的差異
從 上座部佛教百科
(→书目) |
|||
行 33: | 行 33: | ||
==注释与引用== | ==注释与引用== | ||
− | |||
{{reflist|1}} | {{reflist|1}} | ||
− | |||
− | |||
==相关条目== | ==相关条目== | ||
行 42: | 行 39: | ||
*[[义注]] | *[[义注]] | ||
*[[复注]] | *[[复注]] | ||
+ | |||
+ | [[Category:上座部]] | ||
+ | [[Category:巴利藏外文献|*]] |
於 2011年11月17日 (四) 14:12 的最新修訂
藏外文獻(巴利語:Abba pali gantha):包括很多重要的巴利文典籍,大多是專論佛法一些特別的問題,或研究三藏的指導書,及教史等著作。[1]
書目
- 《彌林達問》(經)(Milinda-pañha),是記述彌林達王(Milinda)與龍軍(Nagasena)論師討論佛教問題的問答。中譯為《那先比丘經》(公元317-420譯成)。彌林達王約是公元前二世紀末,希臘格勒哥大夏(Graeco Bactrian)的彌難達王(Menander)。當他與印度文化接觸後,而引發對佛教所產生的一些問題。此書內容及所引用的經典,都是代表上座部的意見。成書約在公元一世紀至五世紀。因為在覺音的著作中曾一再引用它,有人認為《彌林達問》(經),不是一個人的作品,這是根據梵文中譯的《那先比丘經》,到第三段即終了,而巴利文又增多後四段,顯然是之後加添的。並且斯里蘭卡從梵文譯成巴利文後,才再增加的,在覺音至斯里蘭卡以前即完成。
- 《導論》(Nettipakaraṇa), 傳說為佛的大弟子馬哈咖吒那著,這可能是後來的著者也叫迦旃延。這是一本介紹研究佛法的指導書,約成於一世紀初。以論述十六種關係範疇、五種觀察方法、十八個基本論題,作為佛經註疏的運用。
- 《藏釋》(Petakopadesa),與《導論》同樣傳為大迦旃延著,是一本介紹研究佛法的指導書。至於《導論》與《藏釋》的著者,究竟為何時代的人物,已無法考知。
- 《島史》(Dīpa-vaṁsa),這是一部早期的斯里蘭卡史,記載從斯里蘭卡傳說有歷史開始,至摩訶斯那王(公元325~352)為止。所以此書約在公元352~456年之間編成。著者依據他所研究及搜集的一些資料編集而成。雖然其巴利文程度欠佳,而且記事有些是錯亂不正確的,但它卻給斯里蘭卡古史開啟了一道光明,也為後來《大史》等書提供了重要的根據。
- 《大史》(Mahāvaṃsa),此書約在六世紀初寫成,著者為大名(Mahānāma),它是注釋《島史》的。並且從三藏注釋中吸取了很多新的資料,把編年史的次序,改寫成極富文學性的史詩。此書在第三十七章終了,顯然被後人改添了一部分,以便與《小史》銜接下去。
- 《小史》(Culla-vaṃsa), 它是接續《大史》編寫的,可算是斯里蘭卡的中期歷史。在一0一章中,直記到英國人去到斯里蘭卡。續編《小史》的著者,可能有好幾位不同時代的人,即接續《大史》的第三十七章至七十九章。一般認為是公元十三世紀時,達摩揭諦編寫的。第八十章,從毘舍耶婆訶二世(Vijayabahu Ⅱ)開始,至九十章以象石城(Hatthiselapura)的波羅迦摩婆訶(Parakhamabahu)為止,也被認為是一個著者所寫,但歷史不清。接着從波羅迦摩婆訶王至公元1758年,即吉祥稱王獅子死後為止,有蘇曼伽羅(Tibbotuvare Sumangala)編寫。最後部分敘寫至公元1815年,由吉祥蘇曼伽羅(Hikkaduve Siri Sumangala)完成。
- 《清淨道論》(Visuddhimagga), 覺音最偉大的傑作。此論統攝巴利三藏的精義,分為二十三品,以戒、定、慧三大主題,前二品解說戒學,中間十一品解說定學,後十品解說慧學。
- 《入阿毗達磨論》(Abhidhammavatara), 佛授著(Buddha-datta)。
- 《色非色分別論》(Ruparupa-vibhaga),佛授著。
- 《戒律決擇》(Vinaya-vinicchaya),佛授著。
- 《最上決定》(Uttara-vinicchaya),佛授著。
- 《阿毗達磨攝義論》(Abhidhammattha-sangaha),佛授著。
- 《最勝莊嚴》(Jinalankara),1156年佛護(Buddha-rakkhita)著。是運用高度技巧的韻詩寫成,全書分二百五十節,描寫佛陀的生活,為一部文字非常優美瑰麗的佛傳。傳說在他之前,佛授也曾寫過這本同名的書。
- 《勝者所行》(Jina-carita),約公元1225~1229年,彌騰迦羅(Vanaratana Medhankara)著。也是運用高度巴利文學修養寫成。全書分四七二節,記述佛陀一生的事跡。
- 《佛牙史》(Datha-vamsa), 達磨揭諦(Dhamma-kitti)著。約十三世紀初寫成。是敘說佛牙的故事,引用《大史》及斯里蘭卡佛教的傳說。
- 《舍利塔史》(Thupa-vamsa),是用巴利文詩寫成,分十六章。最後八章敘述度他伽摩尼王造大塔(Maha Thupa)的經過。著者婆吉沙羅(Vacissara)約是十二世紀人。
- 《大菩提樹史》(Mahabodhivamsa),是從古斯里蘭卡文譯成巴利文。記述斯里蘭卡菩提樹的歷史。十二世紀優波帝須(Upatissa)著。
- 《未來史》(Anagatavamsa),一本敘述美德亞(Metteyya)未來成佛而繼承釋迦牟尼佛的詩集。著者迦葉波(Kassapa)是南印度朱羅國(Cola,亦稱注輦)人。
- 《小學》(Khuddasikkha),是一本戒律學綱要書。法吉祥(Dhammasiri)著,十一世紀人,生在覺音之前。此書由斯里蘭卡文譯成巴利文保存下來。
- 《根本學》(Mulasikkha),也是一本戒律學綱要書,主要在便於熟諳背誦。依照傳說,它的編成是在佛滅兩百年後,但從文字上研究,顯然是較遲的作品,一般認為是摩訶沙密(Mahasami)比庫的著作。
- 《名色差別論》(Namarupapariccheda),亦譯《名色章》。是討論阿毗達摩的精要,有十三章。羯支城(Kancipura)阿耨樓陀作。
- 《名色合論》(Namarupasamasa),又名《安隱論》。討論阿毗達摩的問題。柯瑪(Khema)著。
- 《諦要略論》(Saccasankhepa), 討論阿毗達摩的,分五章。小護法(Culladhammapala)著。
- 《攝妙法》(Saddhamma-sangaha),是一部佛教編年史,分為七章,開始敘說三次結集的情形。著者為達磨揭諦(Dhammakitti),可能是十四世紀時,阿輸陀(Ayodhya)的一位比庫。
- 《五趣解說》(Pancagati-dipana),是一百十四首詩,敘述天、人、地獄、餓鬼、畜生五趣輪迴的情形。原作者不詳,可能屬於十四世紀人。
- 《聖者時鬘》(Jinakalamalini),公元1495~1525年,泰國清邁寶智(Ratanapanna)比庫著。
- 《莊嚴結界》(Kalyani-sima),為緬甸南方庇古王朝達磨悉提王(Dhammazedi,公元1472~1492在位)著。敘述他在位改革僧團的情形。全文鐫刻在十塊碑銘上,立於公元1476年,為緬甸早期佛教史珍貴的文獻。
- 《書史》(Gandha-vamsa),是一本較遲而重要的巴利書籍史,在緬甸編成,包括聖典歷史,及後期斯里蘭卡和緬甸巴利文獻的作者及圖書目錄。在書末附記有一位林野住者難達般若(Nandapanna)寫成。
- 《教史》(Sasana-vamsa),是一本佛教史書,緬甸般若薩彌(Pannasami)於1861年寫成。開始是敘述佛的出生,三次聖典結集史,派遣傳教師的經過,以及各國佛教概況的描述,全書共分十章。緬甸佛教史為第六章,記載特別詳細,佔全書的一半。此書雖為近代作品,因根據不少古典文獻作成,顯得很重要。[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