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受”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上座部佛教百科
(以“'''舍受'''(巴利语:{{NLK|upekkhā-vedanā}})特相是被体验为中性;作用是不增长亦不减弱相应法;现起是平静的状态;近因是没...”为内容创建页面) |
|||
第1行: | 第1行: | ||
− | '''舍受'''(巴利语:{{NLK|upekkhā | + | '''舍受'''(巴利语:{{NLK|upekkhā}} {{NLK|vedanā}})特相是被体验为中性;作用是不增长亦不减弱相应法;现起是平静的状态;近因是没有喜({{NLK|pīti}})的心(即喜不相应之心)。<ref name="杂项之概要">寻法比库中译《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第三章·杂项之概要</ref> |
==概述== | ==概述== |
2012年7月16日 (一) 22:44的版本
舍受(巴利语:upekkhā vedanā)特相是被体验为中性;作用是不增长亦不减弱相应法;现起是平静的状态;近因是没有喜(pīti)的心(即喜不相应之心)。[1]
概述
- 受是遍一切心心所之一,有受用目标之“味”的作用。由于每一心都必定会与某种受相应,所以在分类心时,受是一个重要的依据。
- 把一切心依其相应的受来分类,可以依三分法或五分法分别:
- 按照心来分类,有55种心是舍俱:
- (1)六不善心:四个贪根及两个痴根;
- (2)十四无因心;
- (3)十二欲界美心(善、果报与唯作各有四种);
- (4)三个第五禅心;
- (5)十二个无色禅心;
- (6)八个出世间心,即属于第五禅的道心与果心。[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