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耳净色”的源代码
来自上座部佛教百科
←
耳净色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耳净色'''(巴利语:{{NLK|sota-pasāda}})是五种净色之一。在耳洞里,“在一个状如手指胶片,长着许多细小褐色毛之处”;它是对声音敏感的净色,以及作为耳识的依处色与门。<ref>《阿毗达摩概要精解》菩提比库编译</ref> ==概述== 耳净色的特相是准备让声音撞击的大种之净;作用是能够取声音为目标;表现为作为耳识的依处与门。能够听声音的耳识必须得依靠耳净色才能够产生,所以这种色法称为依处。 耳净色位于[[色聚]]当中,由于拥有耳净色的色聚也是透明的,这种透明我们称为净色。这[[色聚]]只存在于耳洞里面,不会出现在身体的其它地方。 当声音传到了耳朵这边,这种透明的色聚能够对声音做出反应,因此听到了声音。这种色聚再继续分析,可以分析到里面有十种色法。它们是地界、水界、火界、风界这四大种以及颜色、香、味、食素、命根,还有耳净色。 之所以能够听到声音,是由于通过耳朵声音可以传进来的,心才能够对声音产生反应,所以称为门。近因是缘生于声爱的业生四大。<ref>依据玛欣德比库《阿毗达摩讲要》</ref> ==参见==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阿毗达摩讲要]] *[[净色]] *[[色]] ==注释与引用== {{reflist|1}} [[Category:上座部教义]]
该页面使用的模板:
Template:Cquote
(
查看源代码
)
Template:NLK
(
查看源代码
)
Template:Reflist
(
查看源代码
)
返回至
耳净色
。
导航菜单
页面操作
页面
讨论
查看源代码
历史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大陆简体
香港繁體
澳門繁體
大马简体
新加坡简体
台灣正體
页面操作
页面
讨论
更多
工具
其他语言
个人工具
创建账户
登录
导航
首页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MediaWiki帮助
搜索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