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心所
出自上座部佛教百科
跳至導覽跳至搜尋美心所(巴利語:sobhaṇa-cetasika)25種美心所包括4組,十九種名為遍一切美心心所:1、信;2、念;3、慚;4、愧;5、無貪;6、無嗔;7、中舍性;8、身輕安;9、心輕安;10、身輕快性;11、心輕快性;12、身柔軟性;13、心柔軟性;14、身適業性;15、心適業性;16、身練達性;17、心練達性;18、身正直性;19、心正直性。三種名為離心所:20、正語;21、正業;22、正命。兩種名為無量:23、悲;24、(隨)喜。一種慧根心所:25、無痴。[1]
概說
諸美心所可再分為4組:
- 第一組是19個遍一切美心心所(sobhaṇa-sādhāraṇa),是一定出現於一切美心的心所;隨後的三組美心所則是可變動的附隨心所,並不一定須要出現於一切美心。
- 第二組是3個離心所,這三種屬於美心所的離是刻意遠離語言、行動與事業上的惡行。對於世間心,只有當有機會造惡,而刻意克制自己不犯時,離心所才會生起。在沒有機會造惡的情況之下不造惡,那並不是遠離,而是純淨的德行(sīla)。諸論師把離分別為三種:自然離、持戒離、正斷離。
- 1、自然離(sampattavirati)是由於省思自己的社會地位、年紀、教育程度等等,而在有機會造惡時不造惡。例如在考慮了被捉到時於自己的名譽有損而不偷盜。
- 2、持戒離(samādānavirati)是由於持了戒而不造惡。例如持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或服用麻醉品。
- 3、正斷離(samucchedavirati)是與出世間道心相應的離,它完全根除了造惡的傾向。
- 第三組是2個無量心所,有四種對諸有情的態度稱為無量,因為它們能以一切有情作為對象,所以有無量的潛能。此四無量心是慈(mettā)、悲(karuṇā)、喜(muditā)、舍(upekkhā)。它們又名為四梵住(brahmavihara)。雖然四無量心是對待有情的理想態度,但只有悲與(隨)喜兩者被列入無量心所當中。這是因為慈是無嗔心所的一種呈現方式,而舍則是中舍性心所的一種呈現方式。無嗔並不一定會呈現為慈,而是也能以其他方式呈現。但當慈生起於心中時,它一定是無嗔心所。平等對待眾生的舍無量心與中舍性心所之間的關係也是如此。
- 第四組是1個慧根(paññaindriya)心所,巴利文pañña是慧,或如實知見諸法。在此稱它為根是因為對於如實知見諸法它占了主要的地位。在《論藏》裡,慧(pañña)、智(bana)、無痴(amoha)三者是同義詞。[1]
分別
十九個遍一切美心心所:
- 1、信(saddhā):第一個美心所是信,
- 其特相是(對當信之事)有信心;
- 作用是澄清,有如清水寶石能夠使到混濁的水變得清澈;或啟發,如出發越渡洪流;
- 現起是不迷濛,即去除心之不淨,或決意而不猶豫;
- 近因是當信之事,或聽聞正法等等(入流的素質)。
- 2、念(sati):巴利文sati的詞根意為『憶念』,然而作為心所,它是心於當下能夠清楚覺知(其目標),而不是純粹只是回憶過去。
- 其特相是對目標念念分明而不流失;
- 作用是不迷惑或不忘失;
- 現起是守護或心面對目標的狀態;
- 近因是強而有力的想(thirasabba)或四念處。
- 3、慚(hirī)
- 慚的特相是對惡行感到厭惡;
- 作用都是不造惡;
- 現起是退避諸惡;
- 近因是尊重自己.
- 4、愧(ottappa):
- 愧的特相是對惡行感到害怕;
- 作用都是不造惡;
- 現起是退避諸惡;
- 尊重他人。
- 佛陀稱慚與愧此二法為世間的守護者,因為它們制止世間陷入廣泛的不道德。
- 5、無貪(alobha):
- 其特相是心不貪求目標(所緣)或心不執著目標,如水珠不黏住荷葉;
- 作用是不執著;
- 現起是無著;
- 近因是目標,或依處 + 目標 + 觸,或如理作意。
- 應明白無貪並不只是指沒有貪念,而是也包括正面的品德,如:布拖與舍離。
- 6、無嗔(adosa):
- 其特相是不粗野或不對抗;
- 作用是去除怨恨或去除怒火;
- 現起是可喜可愛;
- 近因是目標,或依處 + 目標 + 觸,或如理作意。
- 無嗔也包括慈愛、溫和、和藹、友善等良好品德。當無嗔顯現為慈愛或慈梵住時,
- 其特相是促進有情的幸福;
- 作用是願他們幸福;
- 現起是去除嗔恨;
- 近因是視有情為可喜可取。應分辨此慈愛和它的近敵,即:自私的愛。
- 7、中舍性(tatramajjhattatā):直譯此心所的巴利文即是『位於中間』。這是舍心的同義詞,不是舍受,而是心平衡、無著與平等的態度。
- 其特相是平衡心與心所;
- 作用是防止過多或不足或去除偏袒;
- 現起是中舍地旁觀心與心所,如馬車夫中舍地旁視平穩前進之馬;
- 近因是相應名法,或依處+目標+觸,或如理作意。
- 對有情保持中舍的舍無量心是中舍性心所。它不分別偏袒地對待一切有情,平等地看待他們。不應混淆此舍與其近敵:『由於無明而生起的世俗舍(不懂得分別)』。
12個遍一切美心心所是6對,每一對都有一個關於「名身」(kāya),另一個則關於心(citta)。在此名身是指諸相應心所整體,而基於它們「整組」才稱為「身」。
- 8、9、身輕安(kāyapassaddhi)與心輕安(citta-passaddhi),它們對治導致煩躁的掉舉與惡作:
- 這兩種輕安各自的特相是平靜心所與心的不安(daratha);
- 作用是破除心所與心的不安;
- 現起是心所與心的安寧冷靜;
- 近因是心所與心。
- 10、11、身輕快性(kāya-lahutā)與心輕快性(citta-lahutā),它們對治導致沉重的昏沉與睡眠:
- 這兩種輕快性各自的特相是去除心所與心的沉重(garubhava);
- 作用是破除心所與心的沉重;
- 現起是心所與心不沉重;
- 近因是心所與心。
- 12、13、身柔軟性(Kāya-mudutā)心柔軟性(citta-mudutā),它們對治導致僵硬的邪見或我慢:
- 這兩種柔軟各自的特相是去除心所與心的僵硬性(thambha);
- 作用是破除心所與心的僵硬性;
- 現起是(心所與心對目標)無對抗;
- 近因是心所與心。
- 14、15、身適業性(kāya-kammabbata)與心適業性(citta-kammabbata),它們對治導致心所與心不適於作業的其餘諸蓋:
- 這兩種適業性各自的特相是去除心所與心的不適業性;
- 作用是破除心所與心的不適業性;
- 現起是心所與心成功取某所緣為目標;
- 近因是心所與心。
- 16、17、身練達性(kāya-pagubbata)與心練達性(citta-pagubbata),它們對治導致心所與心不健全的無信等等:
- 這兩種練達性各自的特相是心所與心健全;
- 作用是破除心所與心之疾病;
- 現起是心所與心無殘缺;
- 近因是心所與心。
- 18、19、身正直性(kāyujjukatā)與心正直性(cittujjukatā),它們對治導致心所與心不正直的虛偽、欺詐等等:
- 這兩種正直性各自的特相是心所與心的正直性;
- 作用是破除心所與心的欺騙性;
- 現起是心所與心不狡詐;
- 近因是心所與心。。
三個離心所(virati-cetasika):正語、正業、正命這三種名為離,它們是心對惡行的厭惡。
- 20、正語(sammāvācā):正語是刻意遠離惡語:妄語、惡口、兩舌、綺語(廢話)。
- 特相是不犯語惡行;
- 作用是遠離語惡行;
- 現起是不造語惡行;
- 近因是信、慚、愧、知足等等。
- 21、正業(sammākammanta):正業是刻意遠離身惡行:殺生、偷盜、邪淫。
- 特相是不犯身惡行;
- 作用是遠離身惡行;
- 現起是不造身惡行;
- 近因是信、慚、愧、知足等等。
- 22、正命(sammā-ājīva):正命是刻意遠離邪命,如:買賣毒品、麻醉品、武器、奴隸、以及供屠宰的動物。
- 特相是不犯邪命;
- 作用是遠離邪命;
- 現起是不造邪命;
- 近因是信、慚、愧、知足等等。
二無量(appamabba),悲和(隨)喜這兩種對諸有情的態度稱為無量心所,因為它們能以一切有情作為對象,所以有無量的潛能:
- 23、悲(karuṇā),當能去除殘忍時此悲即已成功,若導致悲傷則已失敗。
- 其特相是欲拔除他人的痛苦;
- 作用是不忍見他人之苦;
- 現起是不殘忍;
- 近因是(以如理作意)見受盡苦難的有情沒有依歸。
- 24、(隨)喜(muditā),當能去除厭惡時此喜即已成功,若導致同歡同樂則已失敗。
- 其特相是隨喜他人的成就;
- 作用是不妒嫉他人的成就;
- 現起是去除厭惡(他人的成就);
- 近因是見到他人的成就。
一無痴(amoha)心所,在《論藏》裡,慧、智、無痴三者是同義詞。
- 25、慧根。在此稱它為根是因為對於如實知見諸法它占了主要的地位:
- 特相是透徹地如實知見究竟法的自性相;
- 作用是如照亮目標的油燈一般;
- 現起是不迷惑;
- 近因是如理作意。(譯按──《清淨道論》第十四章、段七:「由於佛陀說有定者能如實知見諸法,慧的近因是定」;《殊勝義注》英、頁一六二:「慧的近因是不迷惑,有如一位很好的森林嚮導」)[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