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心所
来自上座部佛教百科
跳到导航跳到搜索美心所(巴利语:sobhaṇa-cetasika)25种美心所包括4组,十九种名为遍一切美心心所:1、信;2、念;3、惭;4、愧;5、无贪;6、无嗔;7、中舍性;8、身轻安;9、心轻安;10、身轻快性;11、心轻快性;12、身柔软性;13、心柔软性;14、身适业性;15、心适业性;16、身练达性;17、心练达性;18、身正直性;19、心正直性。三种名为离心所:20、正语;21、正业;22、正命。两种名为无量:23、悲;24、(随)喜。一种慧根心所:25、无痴。[1]
概说
诸美心所可再分为4组:
- 第一组是19个遍一切美心心所(sobhaṇa-sādhāraṇa),是一定出现于一切美心的心所;随后的三组美心所则是可变动的附随心所,并不一定须要出现于一切美心。
- 第二组是3个离心所,这三种属于美心所的离是刻意远离语言、行动与事业上的恶行。对于世间心,只有当有机会造恶,而刻意克制自己不犯时,离心所才会生起。在没有机会造恶的情况之下不造恶,那并不是远离,而是纯净的德行(sīla)。诸论师把离分别为三种:自然离、持戒离、正断离。
- 1、自然离(sampattavirati)是由于省思自己的社会地位、年纪、教育程度等等,而在有机会造恶时不造恶。例如在考虑了被捉到时于自己的名誉有损而不偷盗。
- 2、持戒离(samādānavirati)是由于持了戒而不造恶。例如持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或服用麻醉品。
- 3、正断离(samucchedavirati)是与出世间道心相应的离,它完全根除了造恶的倾向。
- 第三组是2个无量心所,有四种对诸有情的态度称为无量,因为它们能以一切有情作为对象,所以有无量的潜能。此四无量心是慈(mettā)、悲(karuṇā)、喜(muditā)、舍(upekkhā)。它们又名为四梵住(brahmavihara)。虽然四无量心是对待有情的理想态度,但只有悲与(随)喜两者被列入无量心所当中。这是因为慈是无嗔心所的一种呈现方式,而舍则是中舍性心所的一种呈现方式。无嗔并不一定会呈现为慈,而是也能以其他方式呈现。但当慈生起于心中时,它一定是无嗔心所。平等对待众生的舍无量心与中舍性心所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
- 第四组是1个慧根(paññaindriya)心所,巴利文pañña是慧,或如实知见诸法。在此称它为根是因为对于如实知见诸法它占了主要的地位。在《论藏》里,慧(pañña)、智(bana)、无痴(amoha)三者是同义词。[1]
分别
十九个遍一切美心心所:
- 1、信(saddhā):第一个美心所是信,
- 其特相是(对当信之事)有信心;
- 作用是澄清,有如清水宝石能够使到混浊的水变得清澈;或启发,如出发越渡洪流;
- 现起是不迷蒙,即去除心之不净,或决意而不犹豫;
- 近因是当信之事,或听闻正法等等(入流的素质)。
- 2、念(sati):巴利文sati的词根意为‘忆念’,然而作为心所,它是心于当下能够清楚觉知(其目标),而不是纯粹只是回忆过去。
- 其特相是对目标念念分明而不流失;
- 作用是不迷惑或不忘失;
- 现起是守护或心面对目标的状态;
- 近因是强而有力的想(thirasabba)或四念处。
- 3、惭(hirī)
- 惭的特相是对恶行感到厌恶;
- 作用都是不造恶;
- 现起是退避诸恶;
- 近因是尊重自己.
- 4、愧(ottappa):
- 愧的特相是对恶行感到害怕;
- 作用都是不造恶;
- 现起是退避诸恶;
- 尊重他人。
- 佛陀称惭与愧此二法为世间的守护者,因为它们制止世间陷入广泛的不道德。
- 5、无贪(alobha):
- 其特相是心不贪求目标(所缘)或心不执着目标,如水珠不黏住荷叶;
- 作用是不执着;
- 现起是无著;
- 近因是目标,或依处 + 目标 + 触,或如理作意。
- 应明白无贪并不只是指没有贪念,而是也包括正面的品德,如:布拖与舍离。
- 6、无嗔(adosa):
- 其特相是不粗野或不对抗;
- 作用是去除怨恨或去除怒火;
- 现起是可喜可爱;
- 近因是目标,或依处 + 目标 + 触,或如理作意。
- 无嗔也包括慈爱、温和、和蔼、友善等良好品德。当无嗔显现为慈爱或慈梵住时,
- 其特相是促进有情的幸福;
- 作用是愿他们幸福;
- 现起是去除嗔恨;
- 近因是视有情为可喜可取。应分辨此慈爱和它的近敌,即:自私的爱。
- 7、中舍性(tatramajjhattatā):直译此心所的巴利文即是‘位于中间’。这是舍心的同义词,不是舍受,而是心平衡、无著与平等的态度。
- 其特相是平衡心与心所;
- 作用是防止过多或不足或去除偏袒;
- 现起是中舍地旁观心与心所,如马车夫中舍地旁视平稳前进之马;
- 近因是相应名法,或依处+目标+触,或如理作意。
- 对有情保持中舍的舍无量心是中舍性心所。它不分别偏袒地对待一切有情,平等地看待他们。不应混淆此舍与其近敌:‘由于无明而生起的世俗舍(不懂得分别)’。
12个遍一切美心心所是6对,每一对都有一个关于“名身”(kāya),另一个则关于心(citta)。在此名身是指诸相应心所整体,而基于它们“整组”才称为“身”。
- 8、9、身轻安(kāyapassaddhi)与心轻安(citta-passaddhi),它们对治导致烦躁的掉举与恶作:
- 这两种轻安各自的特相是平静心所与心的不安(daratha);
- 作用是破除心所与心的不安;
- 现起是心所与心的安宁冷静;
- 近因是心所与心。
- 10、11、身轻快性(kāya-lahutā)与心轻快性(citta-lahutā),它们对治导致沉重的昏沉与睡眠:
- 这两种轻快性各自的特相是去除心所与心的沉重(garubhava);
- 作用是破除心所与心的沉重;
- 现起是心所与心不沉重;
- 近因是心所与心。
- 12、13、身柔软性(Kāya-mudutā)心柔软性(citta-mudutā),它们对治导致僵硬的邪见或我慢:
- 这两种柔软各自的特相是去除心所与心的僵硬性(thambha);
- 作用是破除心所与心的僵硬性;
- 现起是(心所与心对目标)无对抗;
- 近因是心所与心。
- 14、15、身适业性(kāya-kammabbata)与心适业性(citta-kammabbata),它们对治导致心所与心不适于作业的其余诸盖:
- 这两种适业性各自的特相是去除心所与心的不适业性;
- 作用是破除心所与心的不适业性;
- 现起是心所与心成功取某所缘为目标;
- 近因是心所与心。
- 16、17、身练达性(kāya-pagubbata)与心练达性(citta-pagubbata),它们对治导致心所与心不健全的无信等等:
- 这两种练达性各自的特相是心所与心健全;
- 作用是破除心所与心之疾病;
- 现起是心所与心无残缺;
- 近因是心所与心。
- 18、19、身正直性(kāyujjukatā)与心正直性(cittujjukatā),它们对治导致心所与心不正直的虚伪、欺诈等等:
- 这两种正直性各自的特相是心所与心的正直性;
- 作用是破除心所与心的欺骗性;
- 现起是心所与心不狡诈;
- 近因是心所与心。。
三个离心所(virati-cetasika):正语、正业、正命这三种名为离,它们是心对恶行的厌恶。
- 20、正语(sammāvācā):正语是刻意远离恶语:妄语、恶口、两舌、绮语(废话)。
- 特相是不犯语恶行;
- 作用是远离语恶行;
- 现起是不造语恶行;
- 近因是信、惭、愧、知足等等。
- 21、正业(sammākammanta):正业是刻意远离身恶行:杀生、偷盗、邪淫。
- 特相是不犯身恶行;
- 作用是远离身恶行;
- 现起是不造身恶行;
- 近因是信、惭、愧、知足等等。
- 22、正命(sammā-ājīva):正命是刻意远离邪命,如:买卖毒品、麻醉品、武器、奴隶、以及供屠宰的动物。
- 特相是不犯邪命;
- 作用是远离邪命;
- 现起是不造邪命;
- 近因是信、惭、愧、知足等等。
二无量(appamabba),悲和(随)喜这两种对诸有情的态度称为无量心所,因为它们能以一切有情作为对象,所以有无量的潜能:
- 23、悲(karuṇā),当能去除残忍时此悲即已成功,若导致悲伤则已失败。
- 其特相是欲拔除他人的痛苦;
- 作用是不忍见他人之苦;
- 现起是不残忍;
- 近因是(以如理作意)见受尽苦难的有情没有依归。
- 24、(随)喜(muditā),当能去除厌恶时此喜即已成功,若导致同欢同乐则已失败。
- 其特相是随喜他人的成就;
- 作用是不妒嫉他人的成就;
- 现起是去除厌恶(他人的成就);
- 近因是见到他人的成就。
一无痴(amoha)心所,在《论藏》里,慧、智、无痴三者是同义词。
- 25、慧根。在此称它为根是因为对于如实知见诸法它占了主要的地位:
- 特相是透彻地如实知见究竟法的自性相;
- 作用是如照亮目标的油灯一般;
- 现起是不迷惑;
- 近因是如理作意。(译按──《清净道论》第十四章、段七:“由于佛陀说有定者能如实知见诸法,慧的近因是定”;《殊胜义注》英、页一六二:“慧的近因是不迷惑,有如一位很好的森林向导”)[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