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法
缘起法(巴利语:paṭiccasamuppāda naya)缘起法是:一、缘于无明,行生起;二、缘于行,识生起;三、缘于识,名色生起;四、缘于名色,六处生起;五、缘于六处,触生起;六、缘于触,受生起;七、缘于受,爱生起;八、缘于爱,取生起;九、缘于取,有生起;十、缘于有,生生起;十一、缘于生,老、死、愁、悲、苦、忧、恼生起。如是生起了这整堆苦。[1]
目录
什么是缘起法
简略的缘起法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2]
完整的缘起法是:
“ | 诸比库!何为缘起法呢?诸比库!缘无明有行,缘行有识,缘识有名色,缘名色有六处,缘六处有触,缘触有受,缘受有爱,缘爱有取,缘取有有,缘有有生,缘生有老死、愁、悲、苦、忧、恼。如是,此是全苦蕴之集。诸比库!此即是缘起。 | ” |
“ | 由无明之无余、离贪灭,有行灭。由行灭,有识灭。由识灭,有名色灭。由名色灭,有六处灭。由六处灭,有触灭。由触灭,有受灭。由受灭,有爱灭。由爱灭,有取灭。由取灭,有有灭。由有灭,有生灭。由生灭,有老死、愁、悲、苦、忧、恼等灭。如是全苦蕴之灭[3]。 | ” |
缘起法基本上是解释生死轮转的因缘结构,开显维持生死轮转及令它从一世转到另一世的诸缘。在义注和复注里,缘起被定义为:诸果同等地依靠诸缘的聚合而生起(paccaya-samaggim paticca samam phalanam uppado)。这显示了没有单独的因能够产生单独的果,也没有单独的果能够缘于单独的因而生起。反之,永远都是一组的缘产生一组的果。在十二因缘里只有说及一法是另一法的缘,这么说是为了指出在一组缘当中最为主要的缘,以及指出它与一组果当中最为主要的果之间的关系。[4]
详说缘起法
缘无明有行
(一)无明
在此,什么是“无明”呢?佛陀说:“诸比库!无知于苦,无知于苦集,无知于苦灭,无知于趣苦灭之道,诸比库!以此谓之无明。”[5]
佛陀在论藏里进一步指出这种无知,还包括对“过去世、未来世、过去世与未来世、缘起”的无知。[6]
所谓的“不知四圣谛”并非指不知晓得四圣谛的内容,而是表示没有证悟、没有现观体证到四圣谛。对“过去世、未来世、过去世与未来世、缘起”的无知亦是同理。
(二)行
在此,什么是“行”呢?佛陀说:“此等有三行:身行、口行、心行是。诸比库!以此谓之行。”[7]
根据论藏,“行(sankhara)是与二十九世间善及不善心相应的思心所。八大善心及五色界禅那善心里的思整体地被称为‘福行’(pubbabhisankhara);十二不善心里的思则被称为‘非福行’(apubbabhisankhara);而四无色禅善心里的思则被称为‘不动行’(anebjabhisankhara)。”[8]
我们可以看到,佛陀在经教里,是依据“行”发生的方式进行了分类,与身表(即身体的行动)俱行的思被称为身行、与语表(即语言的表达)俱行的思被称为语行、只是意念的发生,而不与身表和语表俱行的思,被称为心行;佛陀在论教里,是依据“行”的道德素质进行了划分。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行”与五蕴里的“行蕴”是有区别的:“行蕴”除包括了此处的“行”,还包括了与世间果报心、唯作心、道心、果心相应的思。这些思的共同特点是不会带来世间果报,所以未包括在“行”内。
(三)缘无明有行
当有情的心流还是受到无明影响时,行即会制造能够产生未来世的业。由此无明被称为产生行的主要缘。无明在不善业里很显著,而在世间善业里则是潜伏性地存在。所以世间善与不善行两者皆被说为缘于无明。[9]
对于苦等不断称为无明的无智之人,他对于苦乃至前际等,由于无智,把轮回之苦作为乐想,开始作此(苦之)因的(福行等的)三种行。又对于集,由于无智,开始作此苦的因及爱的工具的行,却思惟为乐之因。又对于灭、道,由于无智,把不是苦的灭的(梵天等的)胜趣作为苦灭之想,把不是苦灭之道的祭祀、苦行等作为苦灭之道想,欲求苦之灭,开始以祭祀、苦行等而作三种行。又因为彼无智者对于四谛的无明不断之故,特别是对于那些混着生老病死等许多危险而都称为福果的苦,不知是苦,为了获得它(福果),开始作身语心行等的福行,正如为求天女者而跳悬崖一样,又因为他不见那虽然认为是乐的福果,但在终了之时,生大热恼的坏苦性及不乐性,于是开始实行那为福果之缘的前面所述的(祭祀苦行等的)福行,这好象灯蛾的扑灯,亦如贪图蜜滴之人,涂蜜于刀口而舔之。又因为彼无智者对于四谛的无明不断之故,特别是对于那些混着生老病死等许多危险而都称为福果的苦,不知是苦,为了获得它(福果),开始作身语心行等的福行,正如为求天女者而跳悬崖一样,又因为他不见那虽然认为是乐的福果,但在终了之时,生大热恼的坏苦性及不乐性,于是开始实行那为福果之缘的前面所述的(祭祀苦行等的)福行,这好象灯蛾的扑灯,亦如贪图蜜滴之人,涂蜜于刀口而舔之。如是故说无明有故行有,不是无(无明)有(而行有),所以应知此等行是由于无明之缘而生。即所谓:“诸比库,无知者,有无明者,造作福行,造作非福行,造作不动行。诸比库,如果比库的无明断除,则明生起,因为他离去无明而明生起,故不造作福行”。[10]
缘行有识
(一)识
什么是“识”呢?佛陀说:“此等有六识身: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是。诸比库!以此谓之识。”(S.12.2)
根据论藏,这是指三十二种(世间)果报心。[11]
- 此中:眼识有善异熟及不善异熟二种,如是耳、鼻、舌、身识也是同样的。意识有二十二种,即善,不善异熟的二意界,无因(异熟)的三意识界,八有因异熟欲界心,五色界(异熟心)及四无色界(异熟心)。如是此等六识,一共是包摄三十二种世间(有漏)异熟识。那出世间的心是不应作为轮回论的,所以不包摄在内。(清净道论第十七品)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识”与五蕴里的“识蕴”是有区别的:“识蕴”除包括了此处的“识”,还包括了善心、不善心、唯作心、道心、果心。这些识的共同特点是不属于世间业行的果报,所以未包括在“识”内。
(二)缘行有识
行是如何缘起识的呢?我们可以将“行”分为四种情况分别观察它们之间的关系:
- 1、由欲界的福行之缘而生善异熟的眼等五识,意识中的一意界与二无因意识界及八欲界异熟的十六种,即所谓:“因作而积欲界的善业,故生起(善)异熟的眼识。
- 耳、鼻、舌、身识亦然……乃至生起异熟意界……生起喜俱意识界……生起舍俱意识界……喜俱智相应(无行)……喜俱智相应有行……喜俱智不相应(无行)……喜俱智不相应有行……舍俱智相应(无行)……舍俱智相应有行……舍俱智不相应(无行)……舍俱智不相应有行(的意识界生起)”。
- 2、其次由色界的福行之缘而生五色界异熟。即所谓:“因作而积色界善业,故离诸欲……异熟初禅……乃至第五禅具足住”。如是由福行之缘而有二十一种识(即欲界十六,色界五种)。
- 3、其次由非福行之缘而生不善异熟的眼识等五种与一意界及一意识界的七种识。即所谓:“因作而积不善业,故生(不善)异熟的眼识……生起耳、鼻、舌、身识……(不善)异熟的意界……(不善)异熟的意识界”。
- 4、其次由不动行的缘而生四无色异熟的四种识。即所谓:“因作而积无色界的善业之故,超越一切色想……空无边处想俱(异熟识)……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想俱(异熟识)及舍断乐与苦之故……第四禅具足住”。[12]
缘识有名色
(一)识
此处,识是指‘果报识’及前世的‘业识’两者。[13] “业识”就是与“业”相应的识。具体的说,它包括了善心和不善心。
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呢?因为“缘识有名色”中的“色”属于业生色(即:以业为因而生起的色法),而“业识”正是业生色的因缘。
(二)名色
佛陀说:“诸比库!何为名色?[诸比库!]受、想、思、触、作意、以此谓之名;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之色,以此谓之色。如是此名与此色,谓之名色。[14]
此处,“作意”的巴利语manasikara直译意义是‘心的造作’。作意是令心转向目标的心所;通过它目标得以呈现于心。其特相是‘指引’(sarana)相应法朝向目标;作用是把相应法与目标连接起来;现起是面对目标;近因是目标。作意有如船的舵,控制船的方向以朝向目的地;或有如马车夫,指挥已驯服的马(相应法)朝向它们的目的地(目标)。应分别作意与寻两者:前者把相应法转向目标,后者则把它们投入目标。作意是一切心不可或缺的识知因素;寻则是并非不可缺少的特有心所。[15]
根据论藏,“名”(nama)一词是指与果报识相应的诸心所;“色”(rupa)一词则是指业生色。[16]
(三)缘识有名色
识是如何缘起名色的呢?我们可以把有情按“蕴”分为三种,分别加以分析:
在“五蕴有”(pabcavokarabhava)里,即是在拥有一切五蕴的界地里,识缘生了名色两者。但在“四蕴有”(catuvokara-bhava)里,即在无色界天里,它只缘生了名法。而在“一蕴有”(ekavokarabhava)里,即在无想有情天里,它只缘生色法。
于五蕴结生,当结生心在结生那一刹那生起时,同时也生起了受、想、行三名蕴,以及某些色聚──于人类,该些色聚是身十法聚、性根十法聚与心所依处十法聚。由于心(识)在这些俱生名色法里是主,所以说识缘生了名色。[17]
缘名色有六处
(一)六处
佛陀说:“诸比库!何为六处?[诸比库!此等有六处:]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诸比库!以此谓之六处。”[18]
在六处当中,首五处是眼、耳、鼻、舌、身五净色,而意处则是指三十二种(世间)果报心。[19]
(二)缘名色有六处
为什么说名色是六处的缘呢?因名色存在之时而(六处)存在故。即此名此色存在之时而有彼彼之处,非因其他。这就是“此有故彼有”。[20]具体的说就是:
- 1、色缘生前五处。当业生色生起时,它们缘助也是属于业生色的五净色生起。
- 2、名缘生第六处。当诸相应心所生起时,它们缘助于此称为意处的果报心生起。换言之,果报心缘生名,而名则缘生果报心;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缘’(abbamabbapaccaya)。
在欲地里,名色缘生所有六处;在色地里,它们则只缘生眼、耳及意三处;在无色地里则只有名缘生意处,这是该地仅有之处,因为在其地完全没有五色处。[21]
缘六处有触
(一)触
佛陀说:“诸比库!何为触?诸比库!有六触身: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是,诸比库!以此谓之触。”[22]
根据论藏,六触身可以详细的分为:眼触等五种善异熟、五种不善异熟的十种及与二十二世间异熟相应的二十二种,如是一切正如‘行缘识’所说的三十二种一样。[23]
(二)缘六处有触
生起于眼处的触名为‘眼触’。它是眼净色、色所缘及眼识之相聚于一处。其他的耳触等也同样地依靠各自的处生起。‘意触’则是与除了双五识之外的二十二果报心相应的触。由于触必须有处才能生起,所以说触缘于六处而生起。[24]
缘触有受
(一)受
佛陀说:“诸比库!何为受?诸比库!此等有六受身:眼触所生之受,耳触所生之受,鼻触所生之受,舌触所生之受,身触所生之受,意触所生之受是,诸比库!以此谓之受。”[25]
(二)缘触有受
每当触生起时,受(vedana)即会缘于该触而同时生起。触是识与目标接触,而在它们接触时必定会有某种缘于触而生起的感受。[26]
缘受有爱
(一)爱
佛陀说:“诸比库!何为爱?诸比库!此等有六爱身:色爱、声爱、香爱、味爱、触爱、法爱,诸比库!以此谓之爱。[27]”这里的爱正是前面介绍过的“贪爱”。
(二)缘受有爱
虽然爱可依其目标而分别,但事实上爱是依靠接触目标而生起的受。若人体验到乐受,他就会享受该乐受,而他追求该目标的目的纯粹只是因为它能够激起乐受。反之,当他体验到苦受时,他会渴望脱离苦,以及渴望会有某种乐受取代它。舍受的本性是宁静的,而这也能成为渴爱的目标。如是三种受缘生了种种爱。[28]
值得注意的是,“受”并非无条件的缘起“爱”,爱的生起必须有“无明”的参与。因为诸佛与阿拉汉仍是有受生起的。
缘爱有取
(一)取
佛陀说:“诸比库!何为取?诸比库!此等有四取: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诸比库!以此谓之取。”[29]
根据论藏,于四取当中,第一种可以是对欲乐强烈的渴爱,但诸注疏指出此取可以更广泛地包括对一切世间之物的渴爱。邪见取(即:见取)是执取任何在道德上是属于邪恶之见,例如无作见、断见等,或是执取任何有关‘世界是永恒的还是不永恒的’等的忆测之见。戒禁取是认为实行仪式或修苦行及其种种戒禁能够导向解脱。我论取(即:我语取)即是执著‘身见’(sakkayaditthi),即认为五蕴的任何一个是‘我’或‘我所有’。经典里提出了二十种身见。对五蕴的每一个可有四种观念,例如:‘认为色蕴是我,或我拥有色蕴,或色蕴是在我里面,或我在色蕴里面’,对于受蕴、想蕴、行蕴与识蕴也是如此,所以共得二十种身见(见《中部》经四十四等)。欲取是贪的一种呈现方式,其他三种取则是邪见心所的呈现方式。[30]
(二)缘爱有取
这些取都缘于爱。于第一项(即:欲取),对目标微弱或起始的贪名为爱,而强化了的贪则名为取。于其他三项(即:见取、戒禁取、我语取),缘生邪见的贪名为爱,在受到该贪的影响之下而接受的邪见则名为取。[31]
缘取有有
(一)有
佛陀说:“诸比库!何为有?诸比库!此等有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是。诸比库!以此谓之有。[32]”这里的“欲有”是指导致于欲界结生的有;“色有”是指导致于色界结生的有;“无色有”是指导致于无色界结生的有。
根据论藏,有(存在)有两种:业有(kammabhava)与生有(upapattibhava)。业有是指二十九种善与不善思,或一切能够产生新一世的善与不善业。生有则是指三十二种果报心、它们的相应心所及业生色。[33]
(二)缘取有有
取是业有之缘,在取的影响之下,人们才会有作为而累积了业。取是生有之缘,因为即是取导致人们依所造之业再生死轮回。[34]
缘有有生
(一)此处的“有”
使到未来世发生的主要缘是善与不善业,即业有[35]。在这里的‘有’,是业有的意思,因为它(业有)是生的缘,而非生有。[36]
(二)生
佛陀说:“诸比库!何为生?于各种众生之类,各种众生之出生、出产、降生、诞生、诸蕴之显现,诸处之获得,诸比库!以此谓之生。”[37]
根据论藏,生(jati)是指新一世的世间果报心、其相应心所及业生色生起于其中一个生存地。[38]
(三)缘有有生
那么,如何得知有是生的缘呢?虽然外缘相等,但见(于生)有劣与胜等的差别之故。即父、母、白(精子)赤(卵子)、食物等的外缘虽然相等,纵使双生子亦见有劣与胜的差别。那种差别不是无因的,因为不是于一切时而一切人都有的。除了业有实无他因,因为在彼所生的有情的内相续中没有别的原因,所以只是业有为(差别之)因。因为业是有情的劣与胜等的差别之因,故世尊说:‘这是业分别了有情的劣与胜’,是故当知‘有是生的缘’。[39]
缘生有老死等苦
(一)老死
佛陀说:“诸比库!何为老死?于各种众生之类,各种众生之老衰、衰耄、朽败、白发、皱皮、寿命之颓败、诸根之耄熟,以此谓之老。于各种众生之部类,各种众生之殁、灭、破坏、死、破灭、诸蕴之破坏,遗骸之放弃,此谓之死。如是此老与死,诸比库!以此谓之老死。”[40]
(二)缘生有老死等苦
一旦生发生,老死已是无可避免的,而在生与死之间也可能会生起其他苦,例如愁、悲、苦、忧及恼。这一切苦的根源即是生,所以把生列为它们的主要缘。[41]
因为无生之时,则无老死及愁等诸法;然而有生之时,即有老死并有与受老死苦法逼恼的愚人有关于老死的(愁等诸法),或有与受(老死以外的)彼等苦法逼恼的人无关(于老死)的愁等诸法,故知此生为老死及愁等之缘。[42]
缘起法的分析
根据论藏,缘起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三时、十二支、二十法、三连结、四摄类、三轮转及二根。[43]
(一)三时
无明与行属于过去世;生及老死属于未来世;中间八支属于现在世。如是一共有三时。当十二支依三世分别时,应明白这只是为了显示生死轮回里的因缘结构。当知被归纳于某一世的缘起支并不是只在该世运作,而不会在其他世运作。事实上,在每一世里都有这些互相牵连的十二缘起支。
(二)十二支
十二支是: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处;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所示的愁等词是(生之后)偶有的结果。
于此,在提及无明与行时,爱、取与有也已包括在内。同样地,在提及爱、取与有时,无明与行也已包括在内。在提及生与老死时,识等五果(即:识、名色、六处、触、受)也已包括在内。如是有:
- 1、过去五因,(即:过去的无明、行、爱、取、有)
- 2、现在五果;(即:现在的识、名色、六处、触、受)
- 3、现在五因,(即:现在的无明、行、爱、取、有)
- 4、未来五果。(即:未来的识、名色、六处、触、受)
如是有二十法、三连结(即:行与结生识之间为一因果的连结,受与爱之间为一果因的连结,有与生之间为一因果的连结)及四摄类。
(四)三轮转
三轮转是指:
- 1、无明、爱与取属于烦恼轮转;
- 2、称为业有与行的生存一部份属于业轮转;
- 3、称为生有等的生存一部份属于果报轮转。
这三轮转显示了生死轮回的方式。最为基本的轮转是烦恼轮转。在受到无明蒙蔽及渴爱驱使之下,人们投入于造作种种世间的不善与善业。如是烦恼轮转引生了业轮转。当此业成熟而产生果报时,那即是业轮转引生了果报轮转(异熟轮转)。在对这些苦乐的果报作出反应时,还沉溺于无明的人即会受到渴爱所制伏,而欲享受更多愉悦体验、执取已获得的、以及尝试避免痛苦的。如此果报轮转再引生另一个烦恼轮转。如是这三轮转不断地转着,直至无明被诸圣道根除。
(五)二根 当知无明与爱是二根。无明被称为从过去直透到现在受之根;爱被称为从现在直透到未来老死之根。
通过断除此二根,轮回即会断灭。对于常受老死之惑逼迫者,一旦诸漏生起,无明即再次转起。如是大贤者说示三地缠结及无始的轮回为‘缘起’。
总结
在《正见经》(《中部·第九经》)里,沙利子尊者受到询问以解释无明之因,而他回答道:“当漏生起,无明即生起”。在询问他什么是漏的因时,他回答道:“当无明生起,漏即生起”。由于在诸漏当中最为根本的即是“无明漏”(avijjasava),沙利子尊者所说的意谓了任何一世的无明都缘生于前一世的无明。这即成立了无始(anadikam)轮回,因为任何一世的无明都缘生于前一世的无明,而如此往回推是无尽的。
终止无明的方法就是终止“漏”。终止“漏”必须依着“八圣道”而行。沙利子以这段文作为此经的结语:“朋友们!当一位圣弟子像这样知道漏,像这样知道漏的集,像这样知道漏的灭,像这样知道通往漏灭之道;他就能完全舍断贪的随眠,除去瞋的随眠,根除‘我是这个’的见和慢的随眠,断无明,生明,就在现世今生达到苦的边际。朋友们!这样就是圣弟子拥有正见,见解正直,对法具足正信,达到正法。”[44]
参见
注释与引用
- ↑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第八章:缘之概要
- ↑ 巴利经藏.相应部 S.12.37。
- ↑ 巴利经藏.相应部 S.12.1。
- ↑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第八章:缘之概要
- ↑ 巴利经藏.相应部 S.12.1。
- ↑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第八章。
- ↑ 巴利经藏.相应部 S.12.1。
- ↑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第八章。
- ↑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第八章。
- ↑ 清净道论.第十七品。
- ↑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第八章。
- ↑ 清净道论.第十七品。
- ↑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第八章。
- ↑ 巴利经藏.相应部 S.12.2。
- ↑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第二章。
- ↑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第八章。
- ↑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第八章。
- ↑ 巴利经藏.相应部 S.12.2。
- ↑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第八章。
- ↑ 清净道论.第十七品。
- ↑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第八章。
- ↑ 巴利经藏.相应部 S.12.2。
- ↑ 清净道论.第十七品。
- ↑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第八章。
- ↑ 巴利经藏.相应部 S.12.2。
- ↑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第八章。
- ↑ 巴利经藏.相应部 S.12.2。
- ↑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第八章。
- ↑ 巴利经藏.相应部 S.12.2。
- ↑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第七章。
- ↑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第八章。
- ↑ 巴利经藏.相应部 S.12.2。
- ↑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第八章。
- ↑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第八章。
- ↑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第八章。
- ↑ 清净道论.第十七品。
- ↑ 巴利经藏.相应部 S.12.2。
- ↑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第八章。
- ↑ 清净道论.第十七品。
- ↑ 巴利经藏.相应部 S.12.2。
- ↑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第八章。
- ↑ 清净道论.第十七品。
- ↑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第八章。
- ↑ 巴利经藏·中部·第九经·正见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