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第三次圣典结集”的源代码
来自上座部佛教百科
←
第三次圣典结集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第三次圣典结集''',又称佛教第三次结集,于佛灭二百多年,在印度[[阿首咖王]](Asoka)时代的首都巴嗒厘子城(Pataliputta)举行,由[[阿拉汉]][[摩嘎利子帝思]](Moggaliputta tissa)大长老主持,此次圣典结集,完整地诵出了三藏《[[律藏]]》、《[[经藏]]》和《[[论藏]]》[[阿毗達磨]]七部論(《法集论》、《分别论》、《论事》、《人施设论》、《界论》、《双论》、《发趣论》)<ref>《善见律毗婆沙》阿育王品,《大史》第五章“第三次结集”。</ref> 。 ==缘起== ===佛預言三次結集和大馬興德尊者、那先尊者宣揚佛教正法=== [[上座部佛教]]《[[彌林達問經]]》(-{[[彌蘭王問經]]}-)第1卷序言記載[[果德瑪佛]]([[釋迦牟尼佛]])預言自己入滅後會有馬哈咖沙巴(大迦葉)尊者尊者召開[[第一次結集]]、果德瑪佛(釋迦牟尼佛)入滅一百年後會有亞沙迦蘭陀子(-{耶舍迦蘭陀子}-)召開[[第二次結集]]、果德瑪佛(釋迦牟尼佛)入滅二百十八年後會有[[摩嘎利子帝思]]([[目犍連子帝須]])尊者召開[[第三次結集]]、[[第三次結集]]後會有大馬興德(大-{摩哂陀}-)尊者去斯里蘭卡傳法、果德瑪佛(釋迦牟尼佛)入滅五百年後會有[[那先]]尊者向彌林達(-{彌蘭王}-)開示,馬哈咖沙巴(大迦葉)尊者、亞沙迦蘭陀子(-{耶舍迦蘭陀子}-)尊者、[[摩嘎利子帝思]]([[目犍連子帝須]])尊者、大馬興德(大-{摩哂陀}-)尊者、[[那先]]尊者全都是有四無礙解智六神通的[[阿拉漢]]會代表果德瑪佛(釋迦牟尼佛)說明佛教正法打擊冒充佛教的假佛法令佛教堅固住立五千年<ref name="《彌蘭王問經》">[http://tripitaka.cbeta.org/N63n0031_001 《-{彌蘭王問經}-》 第一卷] :-{爾時,世尊大般涅槃之時,與大比丘眾行至拘尸那竭羅,時世尊依無常等法而令一切有情生起感動,示現無餘涅槃界之涅槃行相,於拘尸那竭羅末羅國〔熙連禪〕河畔之惒跋單沙羅雙樹間,頭朝北臥於牀,告諸比丘曰:「諸比丘!我告汝等。諸比丘!我令汝等知一切諸行是滅法,汝等不放逸而成就。為汝等,我宣說勝者之九分教,我宣說兩分別、兩波羅提木叉,我宣說聲聞之究竟智,我宣說大聲聞之究竟智,我宣說辟支佛之到究竟智,我宣說正等覺者之到究竟智,我宣說四正勤,我宣說四聖諦,我宣說七覺支,我宣說十二支緣起,我宣說四念處、聖八支道、七果、八等至、九〔次第住〕定。諸比丘!我弟子堪能、甚堪能、聰明、練達。而凡我所宣說此法與律,我滅後為汝等之師。我般涅槃之時,聖迦葉憶念老年出家者須跋陀之暴言,而行法之合誦,淨化佛語。由此更經百年,耶舍迦蘭陀子破跋耆子比丘等,為第二合誦。由此更經二百十八年,目犍連子帝須長老破諸異派,為第三合誦。次名大摩哂陀之比丘於銅鍱洲,住立我教。然,更由正等覺者般涅槃經五百年,有名彌蘭王,志求全閻浮提中依自己之智力而起微妙之諸問,沙門婆羅門依微妙之問而破時,有一名那先比丘,破王之說,以種種之譬喻令感歎,不曇其教,至五千年之後,令其教堅固住立。」}-</ref>。 ===馬哈咖沙巴(大迦葉)尊者召開五百阿拉漢(-{阿羅漢}-)第一次結集=== 當在佛陀在[[古西那拉]]城({{NLK|Kusinārā}})入滅的時候,馬哈咖沙巴(大迦葉)尊者並不在場,他帶著大比庫僧團正趕路想見佛陀,結果在半途中得知佛陀已經入滅的消息。那些還沒有離欲的比庫很傷心,但是有一個名叫蘇跋達(須跋陀)({{NLK|Subhadda}})的老年出家人聽到佛陀入滅感到很高興,說道:“夠了,賢友們,你們不要憂愁、不要悲傷,我們已擺脫那個大沙門了,他常使我們起煩惱:‘允許你們這樣,不允許你們這樣。’現在我們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不想做什麼就不做什麼。” 馬哈咖沙巴(大迦葉)尊者聽了之後,決定在非法興盛、法衰落之前,非律興盛、律衰落之前,在非法說者強、法說者弱之前,在非律說者強、律說者弱之前,舉行法與律的結集。 上座部佛教對待戒律恪守[[佛教]][[第一次結集]]時以馬哈咖沙巴(大迦葉)為首的五百[[阿拉漢]]長老共同決議之如下基本原則: {{quote| * 不應再制定任何[[果德瑪佛]](釋迦牟尼佛)尚未制定的戒律; * 不應廢除任何[[果德瑪佛]](釋迦牟尼佛)已經制定的戒律; * [[果德瑪佛]](釋迦牟尼佛)如何制定戒律,即應如何受持遵行。 }} ===亞沙迦蘭陀子(-{耶舍迦蘭陀子}-)尊者召開七百阿拉漢(-{阿羅漢}-)第二次結集=== 果德瑪佛(釋迦牟尼佛)入滅一百年後瓦基(-{跋耆}-)族惡比庫(-{比丘}-)主張推行違背佛教戒律的[[十事]],因此亞沙迦蘭陀子(-{耶舍迦蘭陀子}-)尊者召開七百[[阿拉漢]][[第二次結集]]判定[[十事]]是非法非律放逐瓦基(-{跋耆}-)族惡比庫(-{比丘}-),之後瓦基(-{跋耆}-)族惡比庫(-{比丘}-)不服反而舉辦[[大眾部]]一萬人大結集更進一步竄改佛教教義<ref>[http://tripitaka.cbeta.org/N65n0032_005 《島王統史》]:-{由上座等所放逐惡比丘跋耆子等,得其他之支持,向眾多之人說非法。(三〇)集合一萬人進行結集法。所以此法之結集,稱為大合誦。(三一) <br/> <br/> 此大合誦之比丘等是決定違背〔正法〕之教〔法〕,破壞根本之輯錄而作其他之輯錄。(三二) <br/> <br/> 彼等於某處所輯錄之經移至其他之處,於五部破壞法、義。(三三)比丘等於異門說、無異門說、了義、不了義亦皆不分辨,(三四)彼等從佛陀密意所說,放置於餘處,彼等諸比丘,於文中失去眾多之〔真〕義。(三五)彼等棄一部甚深之經、律而作類似奇異之經、律。(三六)〔律〕內容之摘要,唯波利婆羅、阿毘達磨之論、波致參毗陀、尼泥沙、闍多迦之一部,除此而外,彼等造作不同者。(三七)彼等捨棄〔關於〕名詞、性、措辭、文體修飾之原則,以改作其〔全部〕。(三八)}- </ref>。 《彌林達問經》(-{彌蘭王問經}-)第1卷序言記載果德瑪佛(釋迦牟尼佛)入滅五百年後出現證得四無礙解智[[阿拉漢]](-{阿羅漢}-)的那先尊者<ref name="無礙解">[http://tripitaka.cbeta.org/N63n0031_001 《-{彌蘭王問經}-》 第1卷 序言] :<br/> 時,尊者那先於其日、其夜,與無礙解俱逮得-{阿羅漢}-位。尊者那先之通達〔四〕諦耶!大地鳴動震動、震撼。其故曰: <br/> <br/>如搾製糖機 <br/>大地為鳴動 <br/>製油機車輪 <br/>大地為震動 <br/>大海乃震撼 <br/>山王乃屈倒 <br/>須彌山傾時 <br/>發轟隆巨響 </ref>, 《彌林達問經》(-{彌蘭王問經}-)第11卷第二品第一小、隨小學處之問記載那先尊者向彌林達(-{彌蘭王}-)開示說明佛弟子不應該捨棄任何佛制定的戒律<ref>[http://tripitaka.cbeta.org/N63n0031_011 《彌蘭王問經》 第11卷 第二品 第一 小、隨小學處之問] -{ <br/>「尊者那先!依世尊如是說:『諸比丘!我證知而說法,不證知而不說。』然,又對律之制定,如是言:『阿難!我死後,僧伽若欲者,可廢棄小、隨小之學處。』尊者那先!世尊自己死後,令廢棄小、隨小之學處,小、隨小之學處被惡制定耶?或又對無根據,不知〔事實〕而制定耶?尊者那先!若依世尊言:『諸比丘!我證知而說法,不證知而不說。』然者『阿難!我死後,僧伽若欲者,可廢棄小、隨小之學處』之言是邪。若依如來,對律之制定,如是言:『阿難!我死後,僧伽若欲者,可應廢棄小、隨小之學處。』然者『諸比丘!我證知而說法,不證知而不說』之言是邪。此亦兩刀論法之問。精緻、微妙、極微妙、甚深、極甚深而難解明。此向卿提出。於此,卿恰如行於大海中之摩竭魚,以示智力之廣大。」 <br/> <br/>「大王!依世尊如是說:『諸比丘!我證知而說法,不證知而不說。』然,又對律之制定,如是言:『阿難!我死後,僧伽若欲者,可廢棄小、隨小之學處。』大王!如來試對諸比丘如是說:『我死後,我諸弟子允許廢棄之時,欲捨小、隨小之學處耶?或受持耶?』大王!譬如轉輪王對〔其〕諸子言:『愛兒等!此之大地域於一切諸方以周邊〔擴〕海。愛兒等!只少許軍隊難維持其國。愛兒等!然,汝等於予死後,放棄各邊境地方。』大王!然,彼諸王子於父死後,已入其手中之地域,放棄其等一切邊境地方耶?」 <br/> <br/>「尊者!不然。尊者!〔彼等〕統治者更貪婪。諸王子由於政權欲,從此更貪求二倍三倍之地域。彼等放棄已入其手中之地域耶?」 <br/> <br/>「大王!如是,如來試諸比丘而如是說:『阿難!我死後,僧伽若欲者,可廢棄小、隨小之學處。』大王!諸佛子為苦之解脫,為冀望正法,其他更應護持百五十之學處。何故放棄本來所制定之學處耶?」 <br/> <br/>「尊者那先!世尊之說:『小、隨小之學處。』而『小學處者何耶?隨小學處者何耶?』此人人墮於惑、生疑、困惑、疑惑。」 <br/> <br/>「大王!小學處者是惡作,隨小學處者是惡語。此等之二者是小、隨小學處。大王!往時之大長老亦隨之生疑,於法結集之時,彼等亦非一決。依世尊,既已豫見此問題。」 <br/> <br/>「尊者那先!長久期間所伏藏之勝者(佛)之秘密,今已顯明於世。」}-</ref>。 ===摩嘎利子帝思(目犍連子帝須)尊者召開一千阿拉漢(-{阿羅漢}-)第三次結集=== [[阿首咖王]]早年是个暴君,到处征战,也杀害了自己的很多兄弟,最后夺得王位<ref>《大史》:宾头沙罗有一百零一个儿子,他们都很有名,而其中的阿育具有美德、光辉、臂力和神通力。他杀害了九十九个异母兄弟,才统一了整个赡部洲。</ref>。但是后来他受到佛教僧人的感化,皈依了佛教。阿首咖王信仰佛教之后,投入很多财力与精力弘扬佛法,成为佛教史上非常有名的护法大王。阿首咖王(Asoka)古译为-{阿育王}-。 当时很多外道苦于生计,加入了佛教,但他们仍然坚持著自己的思想,更把他们自己的思想说成是佛陀的思想。他们用自己的观点、方式来解释佛法,仍然修行外道的那一套方法。由于佛陀的正法受到扰乱,当时比库们就不愿意跟这些假僧人在一起诵戒、共住。据说在巴嗒厘子城的王室寺院中,有七年没有举行过“布萨”和“自恣”等宗教仪式。<ref>《大史》:从那时起,僧众得到的供养更多了,因为后来信众增加了对他们的供养。外道们得到的供养减少了。为了得到供养,他们自己穿上黄袈裟,与比库们住在一起。他们把各自的教义装扮成佛说,他们各行其是。</ref> 阿首咖王为此事感到非常的困扰,想要从中进行调解,结果弄巧反拙。因为当时那些混入僧团的外道实在太多了,据说有六万人之众。由于涉及的人数很多,没有一位大威德、大神通的长老是无法镇伏的。于是阿首咖王迎请了当时有名的阿拉汉[[摩嘎利子帝思]]大长老前来整顿僧团。<ref>《大史》:国王问道:「大德,善逝的说教是什么?」他们各自回答是常见等。国王使全部邪见者还俗,还俗者共计六万人。又问符合正法的比库们:「善逝是何说者?」他们回答说:「分别说者。」国王又问长老:「大德!佛是分别说者吗?」长老答道:「是的。」国王听后,心满意足。</ref> 随着摩嘎利子帝思大长老的建议,经由阿首咖王帮助,六万名外道僧侣被逐出了僧团。摩嘎利子帝思大长老于是选出 1000 位[[阿拉汉]]来结集正法。[[阿拉汉]]们花了九个月的时间,以第一次结集的方式重述和比对经典。在第三次圣典结集中,摩嘎利子帝思大长老发表了 《[[论事]]》(Kathavatthupakarana)来分别评述外道们加在佛教里错误的理念和观念等等(此时佛教里混有了很多派异说)。此次圣典结集中,完整地诵出了《律藏》、《经藏》和《论藏》三藏,今日存在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语三藏,即是传承自这次结集最后编定的三藏。<ref>《大史》:国王对僧众实行保护之后,进入辉煌的京城。僧众团结起来了,于是举行了布萨仪式。人数众多的比库众中,有的人有自制力,有六神通,精通三藏,具无碍智。长老选出这样的一千名比库来进行正法结集,他和他们在阿首咖王寺举行了正法结集。正如摩诃迦叶长老和耶舍长老举行了正法结集一样,帝思长老也举行了正法结集。帝思长老在结集道场作了《论事》的演说,批驳异说。就这样,在阿首咖王的保护下,由一千名比库参加的正法结集,历时九个月而结束。</ref> ==第三次結集摩嘎利子帝思(目犍連子帝須)尊者為首的一千阿拉漢和那先尊者對中有(中陰)的批判== 原本佛教沒有[[中有]]([[中陰]]),佛教教義說明眾生死後隨著業直接輪迴到五趣(地獄、畜生、鬼、人、天神),佛教分裂後的印度[[阿首咖]](-{阿育王}-)時代[[東山住部]]和[[正量部]]開始自創違背佛教的新教義主張有情眾生輪迴中間必須經過[[中有]]([[中陰]]),佛教[[第三次結集]]的《[[論事]]》記載以[[摩嘎利子帝思]]([[目犍連子帝須]])尊者為首的一千個[[阿拉漢]](-{阿羅漢}-)尊者批判了[[東山住部]]和[[正量部]]的[[中有]]([[中陰]])邪執<ref>[http://tripitaka.cbeta.org/N62n0030_008 《論事》第八品]: <br/>此處,稱中有論。此處,執「有中般涅槃者」之經語是不如理,「有名中有,其時如具天眼者而無天眼者、如具神通者而無神通者之有情,窺察父母交會之時及月水時,七日或七日以上住」者,乃東山住部與正量部之'''邪執'''。 <br/> <br/>(自)有中有耶?(他)然。(自)是欲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有中有耶?(他)然。(自)是色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有中有耶?(他)然。(自)是無色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br/> <br/>(自)有中有耶?(他)然。(自)於欲有與色有之中間有中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有中有耶?(他)然。(自)於色有與無色有之中間有中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br/> <br/>(自)於欲有與色有之中間無中有耶?(他)然。(自)若「於欲有與色有之中間無中有」者,汝不應言:「有中有。」(自)於色有與無色有之中間無中有耶?(他)然。(自)若「於色有與無色有之中間無中有」者,汝不應言:「有中有。」 <br/> <br/>(自)有中有耶?(他)然。(自)是第五生、第六趣、第八識住、第十有情居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有中有耶?(他)然。(自)中有是有、趣、有情居、輪迴、生、識住、得自體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有至中有之業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有至中有之有情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於中有之有情有生、老、死、沒、再生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於中有有色、受、想、行、識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中有是五蘊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br/> <br/>(自)有欲有,欲有是有、趣、有情居、輪迴、生、識住、得自體耶?(他)然。(自)有中有,中有是有、趣、有情居、輪迴、生、識住、得自體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有至欲有之業耶?(他)然。(自)有至中有之業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有至欲有之有情耶?(他)然。(自)有至中有之有情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於欲有之有情是有生、老、死、沒、再生耶?(他)然。(自)於中有之有情是有生、老、死、沒、再生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於欲有有色、受、想、行、識耶?(他)然。(自)於中有有色、受、想、行、識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欲有是五蘊耶?(他)然。(自)中有是五蘊有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ref>。 結果[[東山住部]]和[[正量部]]無法回答[[摩嘎利子帝思]]([[目犍連子帝須]])尊者的問題:「中有(中陰)存在欲界?「中有(中陰)存在色界?「中有(中陰)存在無色界?從欲界輪迴到色界中間有沒有經過中有(中陰)?從色界輪迴到無色界中間有沒有經過中有(中陰)?中有(中陰)是不是卵生、胎生、濕生、化生之外的第五生?中有(中陰)是不是五趣地獄、畜生、鬼、人、天神<ref name="《長部》33經">[http://agama.buddhason.org/DN/DN33.htm 《長部》33經]: 五趣:地獄、畜生、餓鬼、人、天。 </ref>之外的第六趣?中有(中陰)是不是七識住<ref name="《增支部》7集44經">[http://agama.buddhason.org/AN/AN1300.htm 《增支部》7集44經]:-{ <br/> 「比丘們!有這七識住,哪七個呢? <br/> 比丘們!有種種身、種種想的眾生,如:人、某些天、某些墮下界者,這是第一識住。 <br/> 比丘們!有種種身、單一想的眾生,如:以第一[禪]往生的梵眾天之天,這是第二識住。 <br/> 比丘們!有單一身、種種想的眾生,如:光音天之天,這是第三識住。 <br/> 比丘們!有單一身、單一想的眾生,如:遍淨天之天,這是第四識住。 <br/> 比丘們!有以一切色想的超越,以有對想的滅沒,以不作意種種想[而知]:『虛空是無邊的』,到虛空無邊處的眾生,這是第五識住。 <br/> 比丘們!有超越一切虛空無邊處後[而知]:『識是無邊的』,到識無邊處的眾生,這是第六識住。 <br/> 比丘們!有超越一切識無邊處後[而知]:『什麼都沒有』,到無所有處的眾生,這是第七識住。 <br/> 比丘們!這些是七識住。」}- </ref>之外的第八識住?中有(中陰)是不是九有情居<ref name="九眾生住所">[http://agama.buddhason.org/DN/DN33.htm 《長部》33經]:九眾生住所: <br/> 學友們!有種種身、種種想的眾生,如:人、某些天、某些墮下界者,這是第一眾生住所。 <br/> 學友們!有種種身、單一想的眾生,如:以第一[禪]往生的梵眾天,這是第二眾生住所。 <br/> 學友們!有單一身、種種想的眾生,如:光音天,這是第三眾生住所。 <br/> 學友們!有單一身、單一想的眾生,如:遍淨天,這是第四眾生住所。 <br/> 學友們!有無想、無感知的眾生,如:無想眾生天,這是第五眾生住所。 <br/> 學友們!有以一切色想的超越,以有對想的滅沒,以不作意種種想[而知]:『虛空是無邊的』,到虛空無邊處的眾生,這是第六眾生住所。 <br/> 學友們!有超越一切虛空無邊處後[而知]:『識是無邊的』,到識無邊處的眾生,這是第七眾生住所。 <br/> 學友們!有超越一切識無邊處後[而知]:『什麼都沒有』,到無所有處的眾生,這是第八眾生住所。 <br/> 學友們!有超越一切無所有處後,到非想非非想處的眾生,這是第九眾生住所。</ref>之外的第十有情居?有沒有讓有情眾生成為中有(中陰)的業?中有(中陰)有沒有生、老、死、沒、再生?中有(中陰)是不是由色、受、想、行、識組成?」說明中有(中陰)特性。 《彌林達問經》(-{彌蘭王問經}-)記載有四無礙解智的[[阿拉漢]](-{阿羅漢}-)尊者那先<ref name="無礙解"/>向彌林達(-{彌蘭王}-)開示說明中有(中陰)是假佛法<ref>[http://tripitaka.cbeta.org/N63n0031_008 《彌蘭王問經》第8卷] :第六 往他界色之問 <br/>王言:「尊者那先!我欲問速行事。尊者那先!有情往他界之時,或青、或赤、或黃、或白、或茜、或光輝——以何色而行耶?或以象色、馬色、車色而行耶?」 <br/> <br/>'''「大王!此不由世尊所說,不存在於三藏佛語中。」''' <br/> <br/>「尊者那先!沙門瞿曇不說:『有情往他界之時,或有青、赤、黃、白、茜、光輝耶?』如何知一切耶?有情不行於他界。尊者那先!德者邪命〔外道〕之言者是如,是真。彼之阿闍梨是賢者哉!彼言:『世界是無,他界是無,有情行於他界是無。』」 <br/> <br/>「大王!請聞我所說。」 <br/> <br/>「尊者那先!然。予聞卿之所說。」 <br/> <br/>「大王!自我口所發,達卿耳之語言,於途中或見青、赤……乃至……光輝,耶?」 <br/> <br/>「尊者那先!予無見者。」 <br/> <br/>「大王!若我之言語於途中,或不見青、赤……乃至……光輝,我之語言不達卿耳耶?卿言虛妄耶?」 <br/> <br/>「尊者那先!予不言虛妄。如語言者於途中不能知或青、或赤〔……乃至……光輝〕,卿之語言乃達於予之耳。」 <br/> <br/>「大王!如是,如有情往他界之時,於途中使不能知或青、或赤〔……乃至……光輝〕,有情往他界恰如語言。」 <br/> <br/>「希有哉,尊者那先!未曾有哉,尊者那先!於全閻浮提之大國請享受食。此等之五蘊是不往他界,如是之五蘊不往者,則無輪迴者耶?」 <br/> <br/>「大王!卿耕作其田耶?」 <br/> <br/>「尊者那先!然。予耕作其田,播植稻〔種〕。」 <br/> <br/>「大王!卿植於地上之稻〔種〕行於上方、稻〔穗〕端耶?如是之物生於稻之〔穗〕端耶?」 <br/> <br/>「尊者那先!植於地上稻〔種〕於上方、非行稻〔穗〕端,又如是之物非生於稻〔穗〕之端。」 <br/> <br/>「大王!若植於地上稻〔種〕於上方、非行稻〔穗〕端,又如是之物非生於稻〔穗〕端,名稻者無耶?」 <br/> <br/>「尊者那先!稻非無,稻存。尊者那先!若植於地上之稻〔種〕於上、行稻之〔穗〕端者,於上方得稻〔種〕。若如是之物生於稻〔穗〕之端者,等於稻穗端之穀粒生,等重〔之穀粒〕生。」 <br/> <br/>「大王!如是,若此等之五蘊往他界,盲為再盲,啞為再啞。如何作福耶?若如是之五蘊生,應依不善業而行於地獄。」 <br/> <br/>「請再譬喻之。」 <br/> <br/>「大王!例如〔點火之時〕,由一燈或焰、或炎轉移他燈耶?如是之物生耶?」 <br/> <br/>「尊者那先!非由一燈或焰、或炎轉移他燈,如是之物非生。」 <br/> <br/>「如是,大王!此等之五蘊非往他界,又如是之五蘊亦非生。」 <br/> <br/>「尊者那先!受蘊往他界耶?」 <br/> <br/>「大王!若受蘊往他界者,此等五蘊中唯受之彼等有情往他界而為受蘊耶?」 <br/> <br/>「尊者那先!不然。」 <br/> <br/>「大王!知其理由。於此自體之受蘊不往他界。」 <br/> <br/>「尊者那先!想蘊往他界耶?」 <br/> <br/>「大王!若想蘊往他界者,於此自體切斷其手者、切斷其足者,有『往他界切斷其手、切斷其足者』之想耶?」 <br/> <br/>「尊者!無。」 <br/> <br/>「大王!知其理由。於此自體之想蘊不往他界。」 <br/> <br/>「請再譬喻之。」 <br/> <br/>「大王!卿有圓鏡耶?」 <br/> <br/>「大王!然,有。」 <br/> <br/>「大王!卿取圓鏡而立於前!」 <br/> <br/>「尊者!立。」 <br/> <br/>「大王!於此圓鏡能見卿之眼、耳、鼻、齒耶?或能見原樣之卿耶?」 <br/> <br/>「尊者那先!於圓鏡〔所見之〕眼、耳、鼻、齒者予之物。」 <br/> <br/>「若〔於圓鏡中〕除去卿之眼,除去卿之耳,除去卿之鼻,除去卿之齒,大王!卿乃為盲,為不具者耶?」 <br/> <br/>「尊者那先!不為不具者。尊者那先!圓鏡中之影像依止於予而映。非如原樣之物。」 <br/> <br/>「大王!如是,此等之五蘊不往他界,又亦非生原樣之五蘊。恰如圓鏡之影像,依止於之五蘊之有情依善、不善業而結生於母胎。」 <br/> <br/>「宜也,尊者那先!」 </ref>。 ==第三次結集以摩嘎利子帝思(目犍連子帝須)尊者為首的一千阿拉漢對「真如」的批判== 原始佛教沒有「[[真如]]」,一切[[五蘊]](色、受、想、行、識)都是有為法不斷剎那生滅不會有無為、不生不滅的自性,只有涅槃法才是無為法具有不生、不滅的自性。佛教分裂後的印度[[阿首咖]](-{阿育王}-)時代北道派開始自創違背佛教的新教義主張一切法都有[[無為]]、不生、不滅的自性稱為「[[真如]]」,佛教[[第三次結集]]的《[[論事]]》記載以[[摩嘎利子帝思]]([[目犍連子帝須]])尊者為首的一千個[[阿拉漢]](-{阿羅漢}-)尊者批判了北道派的「[[真如]]」邪執<ref>[http://tripitaka.cbeta.org/N62n0030_019 《論事》第十九品]:第五章 真如論。 <br/> 今稱真如論。此處,色等一切諸法稱為色等之自性,則稱為真如。其真如不繫屬於有為之色等,故言無為,乃一分北道派之邪執。 <br/> (自)一切法之真如是無為耶?(他)然。(自)是涅槃、護、住、歸依、所趣、無沒、無死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一切法之真如是無為,涅槃是無為耶?(他)然。(自)有二無為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有二無為耶?(他)然。(自)有二護……乃至……中間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br/> (自)色有色性,色性非無為耶?(他)然。(自)是涅槃、護、住、歸依、所趣、無沒、無死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色有色性,色性非是無為耶?(他)然。(自)有二無為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有二無為耶?(他)然。(自)有二護……乃至……中間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br/> (自)受有受性,受性……乃至……想有想性,想性……乃至……行有行性,行性……乃至……識有識性,識性非是無為耶?(他)然。(自)是涅槃、護、住、歸依、所趣、無沒、無死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識有識性,識性非是無為耶?(他)然。(自)有六無為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有六無為耶?(他)然。(自)有六護……乃至……中間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 <br/> (他)不應言:「一切法之真如是無為。」耶?(自)然。(他)一切法之真如是色受想行識耶?(自)實不應如是言……乃至……。(他)是故,一切法之真如是無為。</ref>。 結果北道派無法回答[[摩嘎利子帝思]]([[目犍連子帝須]])尊者問的問題: 「一切法的真如是無為?一切法的真如是涅槃、護、住、歸依、所趣、無沒、無死? 色、受、想、行、識的自性是無為?色、受、想、行、識的自性是涅槃、護、住、歸依、所趣、無沒、無死? 有二無為?有二涅槃、有二護、有二住、有二歸依、有二所趣、有二無沒、有二無死? 有三無為?有三涅槃、有三護、有三住、有三歸依、有三所趣、有三無沒、有三無死? 有四無為?有四涅槃、有四護、有四住、有四歸依、有四所趣、有四無沒、有四無死? 有五無為?有五涅槃、有五護、有五住、有五歸依、有五所趣、有五無沒、有五無死? 有六無為?有六涅槃、有六護、有六住、有六歸依、有六所趣、有六無沒、有六無死? 一切法的真如是色、受、想、行、識?」 說明真如特性。 ==第三次結集摩嘎利子帝思(目犍連子帝須)尊者為首的一千阿拉漢和那先尊者對「十方諸佛」的批判== 原本佛教沒有[[十方諸佛]],佛弟子只歸依[[果德瑪佛]]([[釋迦牟尼佛]])不歸依其它佛,上座部佛教[[經藏]]《[[長部]]》28經記載在果德瑪佛(釋迦牟尼佛)的佛教還存在的時期世界上只會有果德瑪佛(釋迦牟尼佛)一個佛不會有其它佛存在<ref name="《長部》28經">[http://agama.buddhason.org/DN/DN28.htm 《長部28經/能淨信經》]: <br/>又,大德!如果這麼問我:『-{舍利弗}-道友!過去世有其他沙門、婆羅門與世尊相同正覺嗎?』大德!當被這麼問時,我會說:『是。』 <br/>『-{舍利弗}-道友!未來世將有其他沙門、婆羅門與世尊相同正覺嗎?』大德!當被這麼問時,我會說:『是。』<br /> <br/>'''『-{舍利弗}-道友!現在有其他沙門、婆羅門與世尊相同正覺嗎?』'''大德!當被這麼問時,我會說:'''『不。』'''<br /> <br/>又,大德!如果這麼問我:『尊者-{舍利弗}-!為什麼一個允許、一個不允許呢?』 <br/>大德!當被這麼問時,我會這麼解說:『道友!我在世尊面前聽到、領受這樣:「過去世有-{阿羅漢}-、遍正覺者與我相同正覺。」 <br/>道友!我在世尊面前聽到、領受這樣:「未來世將有-{阿羅漢}-、遍正覺者與我相同正覺。」 <br/>道友!'''我在世尊面前聽到、領受這樣:「這是不可能的、沒機會的:在一個世間界中會同時出現兩位-{阿羅漢}-、遍正覺者,這是不可能的。'''」』<br /> 大德!當被這麼問而我這麼解說時,是否為世尊的所說之說,而且不以不實而毀謗世尊,法、隨法地解說了,而任何如法的種種說不來到應該被呵責處嗎?」 「-{舍利弗}-!當你這麼解說時,確實是我的所說之說,而且不以不實而毀謗我,法、隨法地解說了,而任何如法的種種說不來到應該被呵責處。」 </ref>, 漢傳佛教《中阿含經》心品多界經第十記載[[佛]]說「若世中有二如來者,終無是處。」 <ref name="《中阿含經》心品多界經第十">漢傳佛教《中阿含經》心品多界經第十:世尊答曰:「阿難!若有-{比丘}-見處是處知如真,見非處是非處知如真。阿難!若世中有二轉輪王並治者,終無是處,若世中有一轉輪王治者,必有是處。阿難!'''若世中有二如來者''','''終無是處''',若世中有一如來者,必有是處。」</ref>,漢傳佛教《長阿含經》第二分自歡喜經第十四記載[[佛]]說「欲使現在有二佛出世,無有是處。」 <ref name="《長阿含經》第二分自歡喜經第十四">漢傳佛教《長阿含經》第二分自歡喜經第十四: <br/>佛告-{舍利弗}-:「若有外道異學來問汝言:『過去沙門、婆羅門與沙門瞿曇等不?』汝當云何答?彼復問言:『未來沙門、婆羅門與沙門瞿曇等不?』汝當云何答?彼復問言現在沙門、婆羅門與沙門瞿曇等不?汝當云何答?」 <br/> <br/>時,-{舍利弗}-白佛言:「設有是問:『過去沙門、婆羅門與佛等不?』當答言:『有。』設問:『未來沙門、婆羅門與佛等不?』當答言:『有。』'''設問:『現在沙門、婆羅門與佛等不?』'''當答言:'''『無。』'''」 <br/> <br/>佛告-{舍利弗}-:「彼外道梵志或復問言:『汝何故或言有?或言無?』汝當云何答?」 <br/> <br/>-{舍利弗}-言:「我當報彼:『過去三耶三佛與如來等,未來三耶三佛與如來等,'''我躬從佛聞,欲使現在有三耶三佛與如來等者,無有是處。'''』世尊!我如所聞,依法順法,作如是答,將無咎耶?」 <br/> <br/>佛言:「如是答,依法順法,不違也。所以然者?過去三耶三佛與我等,未來三耶三佛與我等,'''欲使現在有二佛出世,無有是處。'''」 </ref>,漢傳佛教《增壹阿含經》力品第三十八之二記載[[佛]]說「世無二佛之號」「一佛境界無二尊號」<ref name="《增壹阿含經》力品第三十八之二">漢傳佛教《增壹阿含經》力品第三十八之二:是時,諸-{辟支佛}-即於空中燒身取般涅槃。所以然者,'''世無二佛之號''',故取滅度耳。一商客中終無二導師,一國之中亦無二王,'''一佛境界無二尊號'''。</ref>,漢傳佛教《佛說大堅固婆羅門緣起經》記載[[佛]]說「同一時中,無處容受二佛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出現世間,宣說諸法。」 <ref name="《佛說大堅固婆羅門緣起經》">漢傳佛教《佛說大堅固婆羅門緣起經》:佛以是事告-{帝釋天}-主并天眾言:「汝等當知,'''同一時中,無處容受二佛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出現世間,宣說諸法。'''」。</ref>,漢傳佛教《佛說人仙經》記載[[佛]]說「無有二佛同出於世」 <ref name="《佛說人仙經》">漢傳佛教《佛說人仙經》:又復諸天眾等,有思念者:「嗚呼!云何能得四佛出現於世?」復有思念:「嗚呼!云何能得八佛出現於世?」大梵天王知彼天眾心之所念,而復告言:「汝等天眾莫作是念,思欲四佛出現於世,乃至八佛出現於世。是義不然。汝等當知,'''我從佛聞''','''無有二佛同出於世''',何有四佛八佛同出世耶?汝等但願,我佛世尊無漏之體,壽命增長,久住世間。」</ref>, 佛教分裂後的印度[[阿首咖]](-{阿育王}-)時代其它部派出現更多違背佛教的教義,例如[[大眾部]]開始違背佛教主張一切方存在[[十方諸佛]],因此在果德瑪佛(釋迦牟尼佛)入滅二百十八年後[[摩嘎利子帝思]]([[目犍連子帝須]])尊者召開一千[[阿拉漢]][[第三次結集]]發表《[[論事]]》宣揚佛教正法說明假佛法的錯誤,佛教[[第三次結集]]的《論事》記載以[[摩嘎利子帝思]]([[目犍連子帝須]])尊者為首的一千個[[阿拉漢]](-{阿羅漢}-)長老批判了大眾部的「一切方住諸佛邪執」: {{cquote|「彼佛何名、何生、何姓耶?彼佛之父母<ref name="佛父母國王王都">[http://agama.buddhason.org/DN/DN14.htm 《長部》14經]: <br/> 比丘們!毘婆-{尸}-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的父親是名叫邦都馬的國王,生母是名叫邦都馬低的皇后,邦都馬國王的王都是名叫邦都馬低的城市。 <br/> 比丘們!-{尸}-棄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的父親是名叫明相的國王,生母是名叫有光明的皇后,明相國王的王都是名叫有明相的城市。 <br/> 比丘們!毘舍浮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的父親是名善降落的國王,生母是名叫有雨的皇后,善降落國王的王都是名叫優勝的城市。 <br/> 比丘們!拘留孫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的父親是名叫火施的婆羅門,生母是名叫枝條的婆羅門女,比丘們!那時的國王名叫安穩(差摩),安穩國王的王都是名叫有安穩的城市。 <br/> 比丘們!拘那含牟尼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的父親是名叫犧牲施的婆羅門,生母是名叫鬱多羅的婆羅門女,比丘們!那時的國王名叫淨潔,淨潔國王的王都是名叫有潔淨的城市。 <br/> 比丘們!迦葉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的父親是名叫梵施的婆羅門,生母是名叫有財的婆羅門女,比丘們!那時的國王名叫居居,居居國王的王都是名叫波羅奈的城市。 <br/> 比丘們!我現在的父親是名叫淨飯的國王,生母是名叫摩耶的皇后,王都是名叫迦毘羅衛的城市。</ref>何名耶?彼佛之一雙弟子<ref name="《相應部》47相應14經">[http://agama.buddhason.org/SN/SN1411.htm 《相應部》47相應14經]:-{比丘}-們!凡那些存在於過去世的-{阿羅漢}-、遍正覺者,那些世尊也有這樣最勝的一對弟子,猶如我的-{舍利弗}-、目揵連;凡那些存在於未來世的-{阿羅漢}-、遍正覺者,那些世尊也必有這樣最勝的一對弟子,猶如我的-{舍利弗}-、目揵連。</ref>何名耶?彼佛之近侍<ref name="《長部16經》">[http://agama.buddhason.org/DN/DN16.htm 《長部16經》]:那時,世尊召喚-{比丘}-們:「-{比丘}-們!凡那些存在於過去世的-{阿羅漢}-、遍正覺者,都有那些世尊的這第一隨侍,猶如我的阿難;凡那些存在於未來世的-{阿羅漢}-、遍正覺者,也都有那些世尊的這第一隨侍,猶如我的阿難。」</ref>何名,持如何之衣<ref name="《本生經》迦提伽羅之友情">[http://tripitaka.cbeta.org/N31n0018_001 《本生經》迦提伽羅之友情]:菩薩復自思惟:「此伽尸國產之衣服,予為沙門,亦不相應。」於是有迦葉佛時,菩薩之舊友迦提伽羅(瓦工)大梵天思惟,自前一佛至今一佛之間相續不朽誠篤之友情,彼謂:「今日予之友人為大出家而來,予將為友人持去沙門之用具。」 <br/> <br/>三件法衣與一鉢 剃刀與針及腰帶 加漉水布共八種 專心觀行-{比丘}-用<br/> <br/> 犍陟之悲死<br />於是彼持此八種沙門之道具來獻。菩薩身著-{阿羅漢}-之標章,纏著最上之出家服時,向車匿曰:「車匿!汝向父王傳予之言,謂予身平安無事。」車匿禮拜菩薩,右繞為禮而去。犍陟聞菩薩與車匿之語,立而自思:「予二度不能再見王子矣!」彼次第行進,不見菩薩之姿,悲痛不堪,胸張裂而死,出生三十三天為犍陟天人。車匿與王子告別乃唯一重之悲痛;今為犍陟之死,更為二重之悲痛所壓,彼於悲泣中入於都中。</ref>,持如何之鉢<ref name="《本生經》">[http://tripitaka.cbeta.org/N31n0018_001 《本生經》帝梨富沙、跋梨迦之供養]:爾時有帝梨富沙與跋梨迦二商人率五百輛車由鬱迦羅地方往中部地方之途中,與之原有血緣親族之天人等阻止其車,勸其獻食物與佛。彼等攜炒麵與蜜丸赴佛之側曰:「尊師世尊!請以慈心受予等之食物。」佛於受乳粥之日,已失其鉢,彼思:「如來不能以手受物,將如何可耶?」於是四大天王知佛之心,以青石之寶珠所作之鉢,由四方持來,但為佛所拒。復次以菜豆色之石作四鉢持來。佛喜四天子之念,受其四鉢,加以重叠,佛曰:「合而為一!」於是於鉢之邊緣殘留四印,成一中形大之鉢。佛以此高價之石所作之鉢,受其食物。佛於食後而述謝辭。此兄弟之二商人等歸依佛法,唱二歸依成為信士。二人曰:「予等思欲奉戴尊師賜與之物!」佛以右手撫摸己頂,贈髮以為紀念。二人捧髮還都後,為佛髮建塔,納入供養。</ref>耶?於如何之聚落、村邑、都城、王國、地方耶?」<ref name="《論事》">[http://tripitaka.cbeta.org/N62n0030_021 《論事》第二十一品]: <br/> 第六章 一切方論 今稱一切方論。遍四方上下,世界安住所,一切世界住諸佛,起自己之思惟,言「'''一切方住諸佛'''」,乃大眾部之'''邪執'''。<br />一<br />(自)一切方住諸佛耶?(他)然。(自)東方住諸佛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東方住諸佛耶?(他)然。(自)彼佛何名、何生、何姓耶?彼佛之父母何名耶?彼佛之一雙弟子何名耶?彼佛之近侍何名,持如何之衣,持如何之鉢耶?於如何之聚落、村邑、都城、王國、地方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br />二<br />(自)南方……乃至……西方……乃至……北方……乃至……下方住佛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下方住佛耶?(他)然。(自)彼佛何名……乃至……於……地方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上方住佛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自)上方住佛耶?(他)然。(自)〔佛〕住四王天……乃至……住三十三天……乃至……住夜摩天……乃至……住兜率天……乃至……住化樂天……乃至……住他化自在天……乃至……住梵天世界耶?(他)實不應如是言……乃至……</ref>}} 結果[[大眾部]]無法回答[[摩嘎利子帝思]]([[目犍連子帝須]])尊者的問題說明: 「十方諸佛名字?十方諸佛種姓血統?十方諸佛姓氏? <ref name="《長部14經》"> [http://agama.buddhason.org/DN/DN14.htm 《長部14經/譬喻大經》]: <br/>-{比丘}-們!毘婆-{尸}-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是剎帝利血統,生於剎帝利家中,-{比丘}-們!-{尸}-棄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是剎帝利血統,生於剎帝利家中,-{比丘}-們!毘舍浮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是剎帝利血統,生於剎帝利家中,-{比丘}-們!-{拘留孫}-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是婆羅門血統,生於婆羅門家中,-{比丘}-們!-{拘那含牟尼}-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是婆羅門血統,生於婆羅門家中,-{比丘}-們!迦葉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是婆羅門血統,生於婆羅門家中,-{比丘}-們!我現在-{阿羅漢}-、遍正覺者是剎帝利血統,生於剎帝利家中。 <br/> <br/>-{比丘}-們!毘婆-{尸}-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姓憍陳如,-{比丘}-們!-{尸}-棄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姓憍陳如,-{比丘}-們!毘舍浮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姓憍陳如,-{比丘}-們!-{拘留孫}-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姓迦葉,-{比丘}-們!-{拘那含牟尼}-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姓迦葉,-{比丘}-們!-{迦葉}-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姓迦葉,-{比丘}-們!我現在-{阿羅漢}-、遍正覺者姓[[果德瑪|-{喬達摩}-]]。 </ref> 十方諸佛父母<ref name="佛父母國王王都"/>姓名?十方諸佛兩大上首弟子<ref name="《相應部》47相應14經"/>姓名?十方諸佛近侍弟子<ref name="《長部16經》"/>姓名?十方諸佛穿什麼三衣<ref name="《本生經》迦提伽羅之友情"/>?十方諸佛拿什麼鉢<ref name="《本生經》"/>乞食?十方諸佛國王姓名?十方諸佛國王王都地點地名?<ref name="佛父母國王王都"/>十方諸佛出生地地點地名?十方諸佛成佛地點地名?十方諸佛在什麼樹下成佛?<ref name="樹">漢傳佛教《長阿含經》:「毘婆-{尸}-佛坐波波羅樹下成最正覺,尸棄佛坐分陀利樹下成最正覺,毘舍婆佛坐娑羅樹下成最正覺,-{拘樓孫佛}-坐尸利沙樹下成最正覺,拘那含佛坐烏暫婆羅門樹下成最正覺,-{迦葉佛}-坐尼拘律樹下成最正覺。我今如來、至真,坐鉢多樹下成最正覺。」</ref>十方諸佛第一次說法講轉法輪經地點地名?<ref name="四念">漢傳佛教《長阿含經》:佛告阿難:「汝勿憂也。諸族姓子常有四念,何等四?一曰念佛生處,歡喜欲見,憶念不忘,生戀慕心。二曰念佛初得道處,歡喜欲見,憶念不忘,生戀慕心。三曰念佛轉法輪處,歡喜欲見,憶念不忘,生戀慕心。四曰念佛般泥洹處,歡喜欲見,憶念不忘,生戀慕心。阿難!我般泥洹後,族姓男女念佛生時,功德如是。佛得道時,神力如是。轉法輪時,度人如是。臨滅度時,遺法如是。各詣其處,遊行禮敬諸塔寺已,死皆生天,除得道者。」</ref>」 《彌林達問經》(-{彌蘭王問經}-)第1卷序言記載果德瑪佛(釋迦牟尼佛)入滅五百年後出現證得四無礙解智[[阿拉漢]](-{阿羅漢}-)的那先尊者<ref name="無礙解"/>,《彌林達問經》(-{彌蘭王問經}-)第15卷第六品記載那先尊者向彌林達(-{彌蘭王}-)開示說明不可能同時存在兩個佛<ref name="《二佛不出世之問》">[http://tripitaka.cbeta.org/N64n0031_015 《彌蘭王問經》 第15卷 第六品] : 第八 二佛不出世之問 <br/> <br/>「尊者那先!又依世尊如是說:『諸-{比丘}-!無此處,不應有,於一世界,二應供正等覺者出世於非前非後,無有是處。』尊者那先!一切如來示三十菩提分法,說四聖諦,令學三學,教不放逸以行道。尊者那先!若一切如來之示是一,說一,學一,教一,何故二如來不出世於一剎那耶?唯一佛之出世,亦生光明於此世,若有第二佛,則依二佛之光明而越生光明於此世。又教誡,是二如來,則容易教誡,教導容易教。予應為無疑耶?請語其理由。」 <br/> <br/>「大王!此十千世界運載一佛,運載唯一如來之功德。若第二佛出世,此十千世界無法運載,應震動、動搖、傾、下傾、橫傾、散亂、壞、崩、破滅。大王!如有一人乘渡船,一人乘時,浮於水面;時於壽、容色、年齡、體重、大小一切肢體之前者相等之第二人來,彼乘其船。大王!其船二人皆運載耶?」 <br/> <br/>「否,尊者!震動、動搖、傾、下傾、橫傾、散亂、壞、崩、破滅,沈於水中。」 <br/> <br/>「大王!如是,此之十千世界運載一佛,運載唯一如來之功德。若第二佛出世,此十千世界無法運載,應震動、動搖、傾、下傾、橫傾、散亂、壞、崩、破滅。 <br/> 大王!又如有人,如實希望食物,食充至咽喉,彼滿腹、滿足、飽滿、膨滿、倦怠,身如棒不彎曲,若更食此多之食物。大王!其人為安全耶?」 <br/> <br/>「否,尊者!若同時食,彼當死。」 <br/> <br/>「大王!如是,此十千世界運載一佛,運載唯一如來之功德。若第二佛出世,此十千世界無法運載,應震動、動搖、傾、下傾、橫傾、散亂、壞、崩、破滅。」 <br/> <br/>「尊者那先!大地因過重法之重擔而震動耶?」 <br/> <br/>「大王!此處有滿載至緣之寶石二車,由一車取寶石入於他車,其車運載二車之寶石耶?」 <br/> <br/>「否,尊者!其轂粉碎,其輻條亦毀,其輞亦潰,其車軸亦毀。」 <br/> <br/>「大王!車由於過重寶石之重擔而毀耶?」 <br/> <br/>「然,尊者!」 <br/> <br/>「大王!如是,大地因過重法之重擔而震動。大王!又此明佛力。二正等覺者之所以不出世於一剎那,更聽其他適當之理由。 <br/> <br/>大王!若二正等覺者出世於一剎那,於其眾生諍論,汝等之佛,我等之佛,〔各固執而〕為二派。大王!如二人有力大臣眷屬生諍論,汝等之大臣,我等之大臣,〔各固執而〕為二派。大王!若二正等覺者出世於一剎那,其眷屬生諍論,汝等之佛,我等之佛,〔各固執而〕為二派。大王!此是二正等覺者所以不出世於一剎那之一理由。 <br/> <br/>大王!二正等覺者不出世於一剎那之所以,聽彼以上其他之理由。大王!若二正等覺者出世於一剎那,言『佛是最高』之言是邪。『佛是最尊』之言是邪。『佛是最勝』之言是邪。『佛是最優秀』之言是邪。『佛是最上』之言是邪。『佛是最勝』之言是邪。『佛是無等』之言是邪。『佛是無等等』之言是邪。『佛是無類』之言是邪。『佛是無對』之言是邪。『佛是無雙』之言是邪。大王!二正等覺者之所以不出世於一剎那者,此理由亦是卿正所認受。大王!又唯一佛之出世,此是諸佛世尊之自性、本性。何故耶?一切知之佛德大。 <br/> <br/>大王!於此世,其他之大者其唯一。大王!地是大,彼是唯一。海是大,彼是唯一。須彌山王是大,彼是唯一。帝釋是大,彼是唯一。魔是大,彼是唯一。如來應供正等覺者是大,彼於此世是唯一。此等於出現之處,其他者則無餘地。大王!故如來應供正等覺者唯一佛出世。」 <br/> <br/>「尊者那先!問者以譬喻、理由而善說。無知者若聞之亦生歡喜。況於如予有大慧者乎?善哉,尊者那先!彼然,予如是認受。」 </ref>。 ==传教== 第三次圣典结集之后,僧团做出决定,派了九个弘法使团到印度国内外各地去弘扬佛法<ref>《善见律毗婆沙》:集结第三次《毘尼藏》竟,往昔目揵连子帝须,作如是念:「当来佛法何处久住?」即以神通力观看阎浮利地,当于边地中兴,于是目揵连子帝须,集诸众僧,语诸长老,汝等各持佛法,至边地中竪立。诸比丘答言:「善哉!」即遣大德末阐提,汝至罽宾、揵陀罗吒国[~Kasmira-Gandhara.]中。摩呵提婆 至摩醯婆末陀罗国[~Mahisakamandala.]。勒弃多,至婆那婆私国。昙无德,至阿波兰多迦国。摩诃昙无德,至摩诃勒吒国。摩呵勒弃多,至臾那世界国[~Yonakaloka.] (是汉地也) 。末示摩,至雪山边国。须那迦欝多罗,至金地国。摩哂陀、欝帝、夜参婆、楼拔陀,至师子国。</ref>∶ [[File:Asoka Kaart.png|thumb|300px|right|在阿首咖王(公元前260年–前218年)时代佛教的传播]] {| class="wikitable" ! 国家 !! 传教者 |-- | (1) Kasmira-Gandhara (迦湿弥罗-犍陀罗) || Majjhantikathera 末阐提尊者 |- | (2) Mahisamandala (南印度的马兴萨曼达喇) || Mahadevathera 摩诃提婆尊者 |- | (3) Vanavasi(泰米尔纳德邦) || Rakkhitathera 勒弃多尊者 |- | (4) Aparantaka (印度西海岸的阿巴兰答) || Yona-Dhammarakkhitathera 希腊人昙无德尊者 |- | (5) Maharattha (马哈拉施特拉邦)|| Mahadhammarakkhitathera 摩诃昙无德尊者 |- | (6) Yona (希腊世界)<ref>南齐僧伽跋陀罗译《善见律毘婆沙》中注解为汉地。实指希腊化地区特别是巴克特里亚。</ref>|| Maharakkhitathera 摩诃勒弃多尊者 |- | (7) Himavanta (喜马拉雅山边)|| Majjhimathera 末示摩尊者 |- | (8) Suvannabhumi 金地(缅甸的孟族地区/泰国)|| Sonathera, Uttarathera [[索纳]]尊者、[[伍答拉]]尊者 |- | (9) Lankadipa (斯里兰卡)|| Mahamahindathera [[马兴德]]尊者 |- |} 其中的第八个使团由索纳(Sona)尊者、伍答拉(Uttara)尊者带领到了金地(Suvanna-bhumi)。金地位于今天缅甸南部的达通(Thaton)至泰国中南部的佛统府一带地区。这一地区的佛教后来又传到了整个缅甸,成为缅甸佛教的发源地。其中第九个使团由阿拉汉马兴德尊者带领率领四位长老和一位沙马内拉,在提婆南毗耶.帝沙统治时期(公元前250~前210)到达了狮子洲(Sihala-dipa),即现在的斯里兰卡(Sri Lanka,锡兰)。他们传教的工作进行得很顺利,在不长的时间内,就使国王以及大臣和人民信仰佛教,建立了比库僧团,创建塔寺,如著名的大寺等。此后,[[马兴德]]尊者的妹妹[[桑喀蜜妲]]比库尼也被派去斯里兰卡,建立了比库尼僧团,并从菩提伽耶佛陀坐在树下成道的那株菩提树上折下一枝幼苗带去裁在大寺园内,至今尚存,被视为斯里兰卡国宝之一。从此开始,斯里兰卡才有佛教。 这些弘法使团还到了北印度的迦湿弥罗(Kasmira)、犍陀罗(Gandhara)等地方,又到达印度西海岸的阿巴兰答(Aparantaka)、南印度的马兴萨曼达喇(Mahimsamandala)、案达罗(Andhra)等地方。据阿首咖石刻记载,当时阿首咖王甚至还派使团到达波斯(伊朗)以及欧洲的地中海一带地方。 由索纳尊者、伍答拉尊者带领的第八使团到了金地,由马兴德阿拉汉带领的第九使团到了斯里兰卡。由于缅甸、泰国、斯里兰卡都位于印度的南方,因此这一系的佛教也叫「南传佛教」。当时阿首咖王所护持的佛教属于分别说系的上座部佛教,因此传到缅甸、斯里兰卡等地,并一直流传到现代的仍然还是上座部佛教。传统上属于上座部佛教的国家一共有五个,它们是: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流传于这些国家的上座部佛教至少都有几百年乃至上千年,在斯里兰卡和缅甸孟族地区更有2300多年的历史。除了这些国家以外,现在印度东北部和孟加拉国东部一带地区,以及中国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德宏地区,越南南部等地区,在传统上也都流传着上座部佛教。 ==其他== [[File:Jaya Sri maha Bodhi.jpg|thumb|圣菩提树。]] 佛教典籍记载了阿拉汉<ref>《善见律毗婆沙》:尔时有大德和伽婆、栴陀跋阇。二人于众少年。通持三藏得三达智爱尽阿罗汉。是二人不及灭诤。诸大德语二长老。汝二人不及灭诤。众僧今依事罚汝。当来有梵天人名帝思。当托生目犍连婆罗门家。汝二人可一人往迎取度出家。一人教学佛法。</ref>摩嘎利子帝思大长老的传承是第一次圣典结集诵出《律藏》的[[乌巴离]]尊者<ref>《善见律毗婆沙》:三集众谁为律师。于阎浮利地。我当次第说名字。第一优波离(乌巴离)。第二驮写拘。第三须那拘。第四悉伽婆。第五目犍连子帝须尊者(摩嘎利子帝思大长老)。此五法师于阎浮利地。以律藏次第相付不令断绝。乃至第三集律藏。从第三之后。目犍连子帝须临涅槃。付弟子摩哂陀。</ref>:乌巴离尊者、驮写拘尊者、须那拘尊者、悉伽婆尊者、摩嘎利子帝思大长老。当时年少的悉伽婆尊者参与了第二次圣典结集。 ==第四次結集== [[第四次結集]]時五百[[阿拉漢]]共同認證包含上座部佛教[[論藏]][[阿毗達磨]]七部論在內的[[巴利三藏]]內容全都正確沒有錯誤之後寫在貝葉上。 ==第五次結集== [[第五次結集]]時兩千四百個精通三藏的[[阿拉漢]]長老共同認證包含《彌林達問經》(-{彌蘭王問經}-)和[[論藏]][[阿毗達磨]]七部論在內的所有巴利三藏全部內容都正確沒有錯誤,第五次結集後包含《彌林達問經》(-{彌蘭王問經}-)和論藏阿毗達摩七部論在內的所有巴利三藏內容被刻在七百二十九塊大理石上放進緬甸曼德勒(Mandalay)的固都陶佛塔(Kuthodaw Pagoda)。 ==第六次結集== [[第六次結集]]<ref name="佛教歷史上的六次經典結集">[http://dhamma.sutta.org/books/six_collection.htm 佛教歷史上的六次經典結集:]西元1954年緬甸、泰國、斯里蘭卡、柬埔寨、寮國、越南、印度、尼泊爾八個國家的上座部佛教僧團推舉具足戒定慧精通三藏的兩千五百個僧團[[阿拉漢]]長老舉行第六次結集,在兩千五百個僧團長老中選出[[馬哈希]]長老負責提問相當於[[第一次聖典結集]]時的馬哈咖沙巴(大迦葉),明昆長老負責回答問題相當於[[第一次聖典結集]]時的伍巴離(-{優婆離}-)和阿難。</ref>時緬甸、泰國、斯里蘭卡、柬埔寨、寮國、越南、印度、尼泊爾的兩千五百個精通三藏之[[阿拉漢]]長老共同認證包含《彌林達問經》(-{彌蘭王問經}-)和[[論藏]][[阿毗達磨]]七部論在內的巴利三藏、[[義注]]、[[復注]]全部內容都正確沒有錯誤<ref>[http://mbscnn.org/NewsList.aspx?CLASS=221 《馬哈希尊者傳》]:-{ <br/>【第三會期】: <br/> <br/>第六次結集的第三會期,始於1955年4月28日,於1955年5月28日結束。除了布薩日等,合誦了《增支部》 (Aṅguttara Nikāya),含 1,651 經,共 9,557 頁。 <br/> <br/>在第一次結集時,《增支部》只誦了 120 回。但因為現在是誦讀(pathaka)的時代,持誦僧團(bhāranatthāraka saṅgha)決定增加合誦的次數至210回。於是,從5月30日至7月2日,大會也合誦了六冊共 2,302 頁的'''阿毘達摩藏'''。因此,在這會期, 他們共誦了11,859頁。 <br/> <br/>在這會期,合誦比丘大家一致推舉柬埔寨僧王(Samdach Preah Mahā Sumedhādhipati C.N. Jotaññāno, Agga Mahā Paṇḍita) 和寮國僧王(Samdach Phrabuddhajinoros, saklamahāsaṅgha Pāmokkha)作為第六次結集的主席。 <br/> <br/>【第四會期】: <br/> <br/>第四會期始於 1955 年 12 月 16 日。合誦比丘誦念'''阿毘達摩'''的'''《發趣論》'''(Patthāna),除了布薩日和獨立日外,為期 54 天,於 1956 年 2 月 16 日結束。 <br/> <br/>超過 600 位合誦比丘出席,並推舉泰國僧伽領導(Samdej Phra Vanarat Kittisobhana)為主席。 <br/> <br/>在這會期,合誦了'''阿毘達摩'''的 5 冊'''《發趣論》'''共 2,686 頁,以及 6 冊共 2,299 頁的十五部佛典:《小誦》、《法句經》、《如是語》、《天宮事》、《餽鬼事》、《長老偈》、《長老尼偈》、 《長老譬喻》、《長老尼譬喻》、《佛種姓》、《佛所行藏》《大義釋》、《小義釋》。總共誦了 11 冊 4,985 頁。 <br/> <br/>【第五會期】: <br/> <br/>第六次結集的第五也是最後一個會期,被稱為第六次結集 的錫蘭會期,始於 1956 年 4 月 23 日,於 5 月 24 日衛塞節結 束。合誦比丘合誦了以下的佛典:'''《發趣論》'''、'''《彌蘭陀王問經》'''、《導論》、《藏論》和《無礙解道》。 }- </ref>。 ==参见== *[[上座部佛教]] *[[第一次圣典结集]] *[[第二次圣典结集]] *[[第四次圣典结集]] *[[第五次圣典结集]] *[[第六次圣典结集]] *[[巴利语藏经]] ==外部连接== *[http://www.dhamma.net.cn/books/ysfj/ds-001.htm 大史] *[http://www.dhamma.net.cn/books/mahinda/mxd-buddhism%20histroy.html 佛教与三藏简史] ==注释与引用== {{reflist|1}} [[Category:结集]]
该页面使用的模板:
Template:Cquote
(
查看源代码
)
Template:NLK
(
查看源代码
)
Template:Quote
(
查看源代码
)
Template:Reflist
(
查看源代码
)
返回至
第三次圣典结集
。
导航菜单
页面操作
页面
讨论
查看源代码
历史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大陆简体
香港繁體
澳門繁體
大马简体
新加坡简体
台灣正體
页面操作
页面
讨论
更多
工具
其他语言
个人工具
创建账户
登录
导航
首页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MediaWiki帮助
搜索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