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库」修訂間的差異
小 (→应请、供施、合掌的比库) |
小 (→参见) |
||
行 74: | 行 74: | ||
*[[甘马]] | *[[甘马]] | ||
*[[比库巴帝摩卡]] | *[[比库巴帝摩卡]] | ||
+ | *[[比库戒]] | ||
*[[达上]] | *[[达上]] | ||
於 2012年4月24日 (二) 12:30 的修訂
比庫(巴利語:bhikkhu)有行乞者、持割截衣者、見怖畏等義。即是於世尊正法、律中出家並達上的男子。
概述
比庫是於世尊正法、律中出家並達上的男子,即南傳上座部佛教僧人。
比庫的身份須經上座部佛教僧團在具足五項條件的甘馬(kamma)中得到確認。
- 五頂條件是:
- 事成就(人選無障難);
- 眾成就(足夠僧數);
- 界成就(界場如法);
- 提案成就(甘馬符合程序);
- 甘馬語成就(發音準確,語法無誤)。
比庫的特點
比庫應剃除鬚髮,常年身披黃褐色或紅褐色的上下衣(一大塊經割截的布)。若在寺中,可以偏袒右肩。進入俗人區時,則應披覆齊整、赤足。不得戴手錶、掛念珠等。
比庫普遍比較保守,只禮敬佛陀和上座比庫,遵從果德瑪(Gotama)佛陀的教導。南傳上座部佛教在教理上不曾出現過宗派,皆依據巴利三藏及其義注。現有的南傳諸派主要是在戒律傳承和行持細節上的分歧。
比庫修行止觀、戒定慧、四念處等,修行方式以坐禪、經行為主。多數比庫也學習經教、說法利生。大部分人希望能在今生中斷除煩惱、證悟涅槃。
比庫持守的戒律有227條,詳見比庫巴帝摩卡。
比庫每度過一年一度的雨季安居,其戒齡則增加一歲。因雨季安居的巴利語為vassa,故比庫度過了幾個雨安居,則計算多少個瓦薩。
經典記載
在《律藏·巴拉基咖》中解釋:「乞討者(bhikkhako'ti)為比庫,遵從於行乞者(bhikkhācariyam ajjhupagato'ti)為比庫,持割截衣者(bhinnapatadharo'ti)為比庫。」(Pr.45)
《清淨道論》中說:「比庫者,以應見到輪迴的怖畏(samsāre bhayam ikkhanatāya),或應持割截衣等(bhinnapatadharāditāya),獲得這樣名稱的信心出家的良家之子。」(Vm.1.14)
最早的比庫
西達塔·果德瑪太子在菩提樹下修禪到破曉時證悟了法──四聖諦,成為世尊、阿拉漢、正自覺者。過後他去找陪他修苦行的五沙門,向他們開示《轉法輪經》,這是佛陀的第一次開示。開示結束時,五沙門之一的安雅袞丹雅(Aññā-Koṇḍañña)證悟了法。他向佛陀請求出家,佛陀說:
「善來,比庫,法已善說,善修梵行以滅盡一切苦。」
安雅袞丹雅尊者是第一位比庫,當其他四位沙門都出家為比庫之後,就有了僧團。至此,佛、法、僧都有了。當五比庫成阿拉漢時,就一共有了六位阿拉漢。[1]
可為比庫尼教誡師資格的比庫
《增支部.八 集 第六 果德彌品》:
「 | 阿難!選擇成就八法之比庫,可為比庫尼教誡師。以何為八耶?
阿難!此處有比庫,持戒,[防護比庫巴帝摩卡律儀之行,所行具足而住,見怖畏於微小之罪,]受持而學於學處。多聞而[持所聞、積集所聞,宣說諸法之初善、中善、後善,義具、文具、純一圓滿清淨之梵行;以多聞受持諸法,於言通利,以意觀察,]以見善通達。廣泛了解兩部之巴帝摩卡律儀,就經與相善分別、善通曉、善決定。為言語善美、音聲善美,為優雅、分明、清亮,能演義,成就其語。為比庫尼僧伽說法教示,堪能於勸導、贊勵,慶慰。為諸比庫尼所可愛、可意。依此世尊而出家,在著袈裟衣之前無犯重法。法臘二十歲或過於二十歲。 阿難!如是選擇成就八法之比庫,可為比庫尼教誡師。 |
」 |
應請、供施、合掌的比庫
《增支部.八 集 第六 果德彌品 應請(一)》:
「 | 諸比庫!成就八法之比庫,是應請、極應請、應供施、應合掌、世間之無上福田。以何為八耶?
諸比庫!此處有比庫,持戒,[防護比庫巴帝摩卡律儀之行,所行具足而住,[於微小之罪見怖畏,]受持而學於學處。多聞而[受持所聞、積集所聞,宣說法之初善、中善、後善而義具、文具、純一、圓滿、清淨之梵行;以多聞受持諸法,於言通利,以意而觀察],以見善通達。有善友、善朋、善輩。有正見,成就正見。隨得四靜慮之增上心之現法樂住之樂欲,得而無艱難,得而無梗澀。隨念種種之宿住,謂: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多壞劫、多成劫、多成壞劫;『於彼處之我,名如是,姓如是,種姓如是,食如是,受樂苦者如是,壽限如是,自彼處而沒,往生於彼處,於彼處之名如是,姓如是,種姓如是,食如是,受樂苦者如是,壽限如是』,]如是隨念種種之宿住與其相、狀。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見有情之死生,了知有情隨業而受劣、勝、好色、惡色、善趣、惡趣;如是為『嗟夫!此諸之有情成就身惡行,成就語惡行,成就意惡行,誹謗聖者,有邪見,取邪見之業,身壞命終而往生於惡生、惡趣、墮處、地獄。嗟夫!複次,此諸之有情成就身善行,成就語善行、成就意善行,不誹謗聖者,有正見,取正見之業,身壞命終而往生善趣、天世。』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見有情之死生,]了知有情隨業而受[劣、勝、好色、惡色、善趣、惡趣。]依諸漏盡,[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而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諸比庫!成就此八法之比庫,是應請、[極應請、應供施、應合掌、]世間之無上福田。 |
」 |
《增支部.八 集 第六 果德彌品 應請(二)》:
「 | 諸比庫!此處有比庫,持戒,[防護比庫巴帝摩卡律儀之行,所行具足而住,於微小之罪見怖畏,]受持而學於學處。多聞而[受持所聞、積集所聞,宣說諸法之初善、中善、後善而義具、文具、純一、圓滿、清淨之梵行;以多聞受持諸法,於言通利,以意而觀察],以見而善通達。發勤而住,有勢力,勇健堅固,於諸之善法不舍軛擔。住林野,起臥於邊陬。堪忍不欣喜與欣喜,克於已生之不欣喜而住。堪忍恐怖,克於已生之恐怖而住。隨得四靜慮增上心之現法樂住之樂欲,得而無艱難,得而無梗澀。依諸漏盡,[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而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
諸比庫!成就此八法之比庫,是應請、[極應請、應供施、應合掌、]世間之無上福田。 |
」 |
其他
漢傳佛教依梵語bhiksu音譯為「比丘」、「苾刍」、「苾礇」、「碹刍」、「备刍」、「比呼」等,或意譯為「乞士」、「乞士男」、「除士」、「薰士」、「破煩惱」、「除馑」、「怖魔」。含有破惡、怖魔、乞士等義。
漢傳佛教僧尼依曇無德部的四分律(其實是經過中國改造了的南山律)受戒,藏傳佛教依根本說一切有部律受戒。漢傳佛教的比丘和比丘尼的身份則在傳授三壇大戒的傳戒法會中確立。
現代漢傳佛教之「比丘」其音、義、形相、得戒、飲食、見地、修持等皆與巴利語音譯之「比庫」不同。[2]
上座部佛教系列網站使用「比庫」指稱巴利語傳承的佛世比庫僧眾及南傳上座部佛教比庫僧眾;而使用「比丘」、「比丘尼」指稱源自梵語系統的北傳佛教僧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