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库”的版本间的差异
第35行: | 第35行: | ||
==最早的比库== | ==最早的比库== | ||
− | + | [[果德玛|西 达 塔·果德玛]] 太子在菩提树下修禅到破晓时证悟了法──[[四圣谛]],成为[[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过后他去找陪他修苦行的五沙门,向他们开示《[[转法轮经]]》,这是佛陀的第一次开示。开示结束时,五沙门之一的[[安雅衮丹雅]](Aññā-Koṇḍañña)证悟了法。他向佛陀请求出家,佛陀说: | |
“善来,比库,法已善说,善修梵行以灭尽一切苦。” | “善来,比库,法已善说,善修梵行以灭尽一切苦。” |
2011年8月6日 (六) 16:29的版本
比库(巴利语:bhikkhu)有行乞者、持割截衣者、见怖畏等义。即是于世尊正法、律中出家并达上的男子。
概述
比库是于世尊正法、律中出家并达上的男子,即南传上座部佛教僧人。
比库的身份须经上座部佛教僧团在具足五项条件的甘马(kamma)中得到确认。
- 五顶条件是:
- 事成就(人选无障难);
- 众成就(足够僧数);
- 界成就(界场如法);
- 提案成就(甘马符合程序);
- 甘马语成就(发音准确,语法无误)。
比库的特点
比库应剃除须发,常年身披黄褐色或红褐色的上下衣(一大块经割截的布)。若在寺中,可以偏袒右肩。进入俗人区时,则应披覆齐整、赤足。不得戴手表、挂念珠等。
比库普遍比较保守,只礼敬佛陀和上座比库,遵从果德玛(Gotama)佛陀的教导。南传上座部佛教在教理上不曾出现过宗派,皆依据巴利三藏及其义注。现有的南传诸派主要是在戒律传承和行持细节上的分歧。
比库修行止观、戒定慧、四念处等,修行方式以坐禅、经行为主。多数比库也学习经教、说法利生。大部分人希望能在今生中断除烦恼、证悟涅槃。
比库持守的戒律有227条,详见比库巴帝摩卡。
比库每度过一年一度的雨季安居,其戒龄则增加一岁。因雨季安居的巴利语为vassa,故比库度过了几个雨安居,则计算多少个瓦萨。
经典记载
在《律藏·巴拉基咖》中解释:“乞讨者(bhikkhako'ti)为比库,遵从于行乞者(bhikkhācariyam ajjhupagato'ti)为比库,持割截衣者(bhinnapatadharo'ti)为比库。”(Pr.45)
《清净道论》中说:“比库者,以应见到轮回的怖畏(samsāre bhayam ikkhanatāya),或应持割截衣等(bhinnapatadharāditāya),获得这样名称的信心出家的良家之子。”(Vm.1.14)
最早的比库
西达塔·果德玛太子在菩提树下修禅到破晓时证悟了法──四圣谛,成为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过后他去找陪他修苦行的五沙门,向他们开示《转法轮经》,这是佛陀的第一次开示。开示结束时,五沙门之一的安雅衮丹雅(Aññā-Koṇḍañña)证悟了法。他向佛陀请求出家,佛陀说:
“善来,比库,法已善说,善修梵行以灭尽一切苦。”
安雅衮丹雅尊者是第一位比库,当其他四位沙门都出家为比库之后,就有了僧团。至此,佛、法、僧都有了。当五比库成阿拉汉时,就一共有了六位阿拉汉。[1]
其他
汉传佛教依梵语bhiksu音译为“比丘”、“苾刍”、“苾礇”、“碹刍”、“备刍”、“比呼”等,或意译为“乞士”、“乞士男”、“除士”、“薰士”、“破烦恼”、“除馑”、“怖魔”。含有破恶、怖魔、乞士等义。
汉传佛教僧尼依昙无德部的四分律(其实是经过中国改造了的南山律)受戒,藏传佛教依根本说一切有部律受戒。汉传佛教的比丘和比丘尼的身份则在传授三坛大戒的传戒法会中确立。
现代汉传佛教之“比丘”其音、义、形相、得戒、饮食、见地、修持等皆与巴利语音译之“比库”不同。[2]
上座部佛教系列网站使用“比库”指称巴利语传承的佛世比库僧众及南传上座部佛教比库僧众;而使用“比丘”、“比丘尼”指称源自梵语系统的北传佛教僧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