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思惟”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上座部佛教百科
第2行: | 第2行: | ||
==经藏记载== | ==经藏记载== | ||
− | |||
− | |||
− | |||
− | |||
− | |||
{{cquote|诸比库,什么是正思惟呢?出离思惟、无恚思惟、无害思惟。诸比库,这称为正思惟。<ref>巴利经藏《长部》第二十二经——大念处经,Dn.22</ref>}} | {{cquote|诸比库,什么是正思惟呢?出离思惟、无恚思惟、无害思惟。诸比库,这称为正思惟。<ref>巴利经藏《长部》第二十二经——大念处经,Dn.22</ref>}} | ||
2012年12月28日 (五) 18:43的最新版本
正思惟(巴利语:sammāsaṅkappa),即是指出离思惟、无恚思惟、无害思惟。
经藏记载
“ | 诸比库,什么是正思惟呢?出离思惟、无恚思惟、无害思惟。诸比库,这称为正思惟。[1] | ” |
详细解释
在经中,“寻”一词常不精确地用以代表思考,但在《论藏》里,它精确地代表把心投入或令它朝向目标的心所。犹如国王的亲信有能力带村民入皇宫,寻亦能够把心投入目标里。对于修习禅定,寻的特别作用是对治昏沉睡眠盖(thinamiddha)。[3]寻的特相是把心投向或导向目标;作用是全面地撞击目标;现起是把心导向目标。虽然注释里没有提及它的近因,但可知目标即是它的近因。[4]
- 出离是指离贪。如:舍弃在家生活的“快乐”而享受出家生活的“快乐”、舍弃对不净行的贪欲、在家人舍弃邪淫、不予而取等不善业。
- 无恚是指灭除嗔怒,生起慈心。关于“慈”,佛音尊者说:“以维持有情的利益行相为相。取来有情的利益为味(作用),恼害的调伏为现起(现状),见有情的可爱为足处(近因),嗔恚的止息为(慈的)成就,产生爱着为(慈的)失败。”[5]
- 无害是指灭除残忍,生起悲心。关于“悲”,佛音尊者说:“以拔除有情之苦的行相为相,不堪忍他人之苦为味,不害为现起,见为苦所迫者的无所依估为足处,害的止息为(悲的)成就,生忧则为(悲者)失败。”[6]
思惟的分类
思惟可分为三种:邪思惟、有漏正思惟、无漏正思惟。
“ | 欲思惟、嗔思惟、害思惟,诸比库!此等为邪思惟。[7] | ” |
“ | 出离思惟、无嗔思惟、无害思惟,诸比库!此等是正思惟之有漏而有福分、有持依果。[8] | ” |
“ | 以成就圣心、无漏心、圣道者,修习圣道结果之思择、思惟、专注、细专注、心之专精、语行,诸比库!此等为正思惟之圣、无漏、出世而有道支者。[9]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