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蕴
想蕴(巴利语:saññākkhandha),是五蕴之一,于论教则明确指想心所。想蕴包括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劣、胜、远、近的所有之想。
概述
在经教里,佛陀一般上把有情或人分析为五种究竟法,即:色、受、想、行、识五蕴。于(阿毗达摩)论教,诸究竟法则归纳为四种类别。首三种──心、心所与色──包含了一切有为法(因缘和合而成之法)。经教里的五蕴相等于这三种(究竟法)。识蕴在此列为心(citta);“心”此字通常是用于代表基于其相应心所而得以分门别类的诸“识”。
在论教方面,五蕴的中间三蕴(受、想、行)则被列入心所(cetasika)之内;心所与识同生(俱生),执行种种不同的作用。在《阿毗达摩论》所列出的五十二心所当中:受蕴与想蕴各是一种心所;行蕴则再分为五十种心所。而色蕴则当然是相等于《阿毗达摩论》里的二十八“色”。[1]
词源释义
(saṁ一起+ ñā(梵jñā)知),【阴】感觉(sense),知觉(perception),标志(mark),命名(name),承认(recognition),作手势(gesture),想(直译:一起知,perception)。[3]
蕴(kkhandha),形成任何生命的身心状态的知觉集合体。[3]
经藏记载
《相应部经典三·蕴相应》:
- [七九] 第七 师子(二)
“ | “Kiñca, bhikkhave, saññaṁ vadetha? ‘Sañjānātīti’ kho, bhikkhave, tasmā ‘saññā’ti vuccati. Kiñca sañjānāti? Nīlampi sañjānāti, pītakampi sañjānāti, lohitakampi sañjānāti, odātampi sañjānāti. Sañjānātīti kho, bhikkhave, tasmā saññā ti vuccati. | ” |
“ | 诸比库!你们如何说想?‘认知’(sañjānāti),诸比库!由于它,它被叫做想(saññā)。何者是认知?也认知蓝(青)色,也认知黄色,也认知红色,也认知白色。‘认知’,诸比库!由于它,它被叫做想。[3] | ” |
《中部经典三·第一0九·满月大经》:[4]
“ | “然则,世尊!云何为诸蕴之蕴之意义?”
无论彼是如何之过去、未来、现在之想,皆有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劣、若胜、若于彼之远近者,此即想蕴。……”。 |
” |
“ | “世尊!……想蕴之施设为如何之因、如何之缘耶?”……“比库!想蕴之施设为触因、触缘。 | ” |
论藏记载
《分别论》第一品·蕴分别
- 一 经分别
“ | (想蕴) 此中,如何为想蕴耶?即诸所有想之过去、未来、现在,或内、外、粗、细、劣、胜、远、近,括此于一聚,总说为想蕴。 | ” |
注释书解说
觉音尊者著《清净道论》第十四·说蕴品:
(四)想蕴……此想与识虽以同样的区别,然而就相等来说,则一切想都自有想念的特相;有给以再起想念之缘的相说“这就是它”的作用,如木匠等(想起)木料等;依所取之相而住着于心为现状,如盲人见象相似;以现前之境为近因,如小鹿看见草人而起“是人”之想相似。
现代解释
想就是想知,一起知道,包含整个想蕴,心忆念想取对象。犹如木匠依木材上的记号而认出木料。[5]
- 相:在对象作记号(心上的相),知道目标之间的差别,譬如“褐色”“金色”等等。
- 作用:
- 一、通过以前所作的标志,而认得相同的所缘;
- 二、知道记号,此记号令心以后能够再次认得“即是这个”,如木匠在木板上所作的的记号。
- 现起:
- 一、心所注意的记号,根据该记号或相去注意目标;
- 二、不深入地取目标。
- 立足处:现前的所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