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上座部佛教百科
跳到导航跳到搜索 (清空页面) |
|||
(未显示同一用户的4个中间版本) | |||
第1行: | 第1行: | ||
+ | '''念'''([[巴利语]]:{{NLK|sati}})巴利文sati的意思是忆念、记忆、深切注意。它是心于当下能够清楚觉知(其目标),而不是纯粹只是回忆过去。其特相是对目标念念分明而不流失;作用是不迷惑或不忘失;现起是守护或心面对目标的状态;近因是强而有力的想({{NLK|thirasaññā}})或四念处。<ref>寻法比库中译《阿毗达摩概要精解》</ref> | ||
+ | ==经藏语源== | ||
+ | 《长部·三四·十上经》: | ||
+ | {{Cquote|{{PALI|352. "katame dve dhammā bahukārā? {{NLK|Sati}} ca sampajaññañca. Ime dve dhammā bahukārā. | ||
+ | |||
+ | 一 云何二法是应多所作?[谓:]'''念'''<ref>玄奘译《阿毗达摩集异门足论》复有二法。谓具念正知者。具念云何。答若依出离远离善法。诸念随念专念忆念。不忘不失不遗不漏。不失法性心明记性。是谓具念。</ref>与正知,此等二法是应多所作。<ref name="元亨寺">元亨寺《汉译南传大藏经》</ref>}}}} | ||
+ | |||
+ | 《长部经典二·二二·大念处经》: | ||
+ | {{Cquote|如何为四念处,诸比丘!比丘于此,于身观身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于受观受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于心观心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于法观法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ref name="元亨寺"/>}} | ||
+ | |||
+ | ==论藏出处== | ||
+ | 《分别论·第七品·念处分别》 | ||
+ | *一 经分别 | ||
+ | {{Cquote|四念处者,于世有比丘,于内身循身观而住,于外身循身观而住,于内外身循身观而住,若正勤、正知、'''正念''',则调伏世间之贪忧。于内受循受观而住,于外受循受观而住,于内外受循受观而住,若正勤、正知、'''正念''',则调伏世间之贪忧。于内心循心观而住,于外心循心观而住,于内外心循心观而住,若正勤、正知、'''正念''',则调伏世间之贪忧。于内法循法观而住,于外法循法观而住,于内外法循法观而住,若正勤、正知、'''正念''',则调伏世间之贪忧。}} | ||
+ | |||
+ | {{Cquote|“正念”者,此处如何为正念耶?是所有之念、随念……乃至……正念。是言正念。此之正念者有得达,等得达、到达、等到达、生起、等生起、成就。依此言“正念”。}} | ||
+ | |||
+ | ==注释书解说== | ||
+ | 《清净道论·第十四·说蕴品》<ref>叶均译,觉音尊者著《清净道论》</ref>: | ||
+ | {{Cquote|(五)行蕴 10.'''念'''……(10)依此而(相应诸法)忆念故,或他自己忆念故,或只是忆念故为'''念'''。它有不使流去或不忘失的作用。以守护或向境的状态为现状。以坚固之想或身等念处为近因。当知念能坚住于所缘故为门柱,因为看护眼门等故如门卫。}} | ||
+ | |||
+ | |||
+ | ==现代解释== | ||
+ | '''SUJIVA法师译《马哈希尊者文集·四念处选章》''': | ||
+ | |||
+ | 什么是念?(一)随念、(二)记忆、(三)觉察、(四)忆起、(五)忆持、(六)紧系(事物)、(七)不忘。根据巴利圣典协会(Pali Text Society) 的译本:“念在那个时候是随念,忆起,想起,忆持,与肤浅和忘却相反。” | ||
+ | |||
+ | 以上的摘要是有关念的特质和用途。以下是更完整的解释: | ||
+ | *(一)随念({{NLK|anussati}}),如:戒随念:随念起所持的戒德;舍随念:随念起所施舍的舍德;佛随念:随念佛世尊的功德;法随念:随念佛法的功德;僧随念:随念圣僧伽的功德;宿住随念:那能使个人随念起宿世的知识。 | ||
+ | |||
+ | *(二)记得({{NLK|patssati}}),例如:知道,放在心里直到……或它是用在文字或特别的词句如「patissata」。例如:sampajano patissato(了解自己,记得)……,rupam disvapatissato(见相,忆起)。 | ||
+ | |||
+ | *(三)念({{NLK|Sati}}),这里,念是随念或系念于当刻。例如:Atapi sampajano satima(他是精进惊觉,念念分明的觉知和觉念的。)或Sosatova assasati satopassasati(当入息时,他注意观察它。当他出息时,他也注意观察它。) 又Satokappeyyasato patikkameyya sato alokeyyasatovilokeyya(当他行走、站立、坐下、躺著、前进、转身、望前、望向别方时他都观察著。) | ||
+ | |||
+ | *(四)忆起({{NLK|sāraṇāta}}),它的意思是提醒一个人某些事件,如我们所见过的、说过或听过的话。我们因此而能记起所发生过的事件和它的来由。或是,有人可能提醒我们有关saranata(忆念)这个字在Vinaya Pitaka (律藏)里是sāraṇā(忆念)。那是提醒僧伽对所发生过的事情应有的责任。 | ||
+ | |||
+ | *(五)忆持({{NLK|dhāraṇata}}),这里是指保留、记在心里的意思。它和dhāra用在其他形式是同意义的,如:持闻者(sutadharo):将所闻的教理记在心里的人;法持者(dhammadharo):将佛法记在心里的人;律持者(vinayadharo):将戒律记在心里的人;三藏持者(tipitakadharo):将三藏记在心里的人。 | ||
+ | |||
+ | *(六)紧系(目标)({{NLK|apilāpanatā}})。这字可以分析为:a--不;pilapana--漂浮;ta--物体。因此,apilapanata的意思为不漂浮,就如水果沉入水中一样。如果它漂浮,那么它是pilapana,不跟随著目标。无论如何,当念念分明时,他是紧系著(apilapanata),因此不会漂浮而去,它沉下或靠近著目标。 | ||
+ | |||
+ | *(七)不忘({{NLK|asammusanta}})。它和appamada(不放逸)是相同的。它的意思是不疏忽。 | ||
+ | |||
+ | |||
+ | ==参见条目== | ||
+ | *[[合诵经]] | ||
+ | *[[十上经]] | ||
+ | *[[念心所]] | ||
+ | |||
+ | ==注释与引用== | ||
+ | {{reflist}} | ||
+ | |||
+ | [[Category:应多做法]] |
2013年1月3日 (四) 20:09的最新版本
念(巴利语:sati)巴利文sati的意思是忆念、记忆、深切注意。它是心于当下能够清楚觉知(其目标),而不是纯粹只是回忆过去。其特相是对目标念念分明而不流失;作用是不迷惑或不忘失;现起是守护或心面对目标的状态;近因是强而有力的想(thirasaññā)或四念处。[1]
经藏语源
《长部·三四·十上经》:
“ | 352. "katame dve dhammā bahukārā? Sati ca sampajaññañca. Ime dve dhammā bahukārā. | ” |
《长部经典二·二二·大念处经》:
“ | 如何为四念处,诸比库!比库于此,于身观身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于受观受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于心观心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于法观法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3] | ” |
论藏出处
《分别论·第七品·念处分别》
- 一 经分别
“ | 四念处者,于世有比库,于内身循身观而住,于外身循身观而住,于内外身循身观而住,若正勤、正知、正念,则调伏世间之贪忧。于内受循受观而住,于外受循受观而住,于内外受循受观而住,若正勤、正知、正念,则调伏世间之贪忧。于内心循心观而住,于外心循心观而住,于内外心循心观而住,若正勤、正知、正念,则调伏世间之贪忧。于内法循法观而住,于外法循法观而住,于内外法循法观而住,若正勤、正知、正念,则调伏世间之贪忧。 | ” |
“ | “正念”者,此处如何为正念耶?是所有之念、随念……乃至……正念。是言正念。此之正念者有得达,等得达、到达、等到达、生起、等生起、成就。依此言“正念”。 | ” |
注释书解说
《清净道论·第十四·说蕴品》[4]:
“ | (五)行蕴 10.念……(10)依此而(相应诸法)忆念故,或他自己忆念故,或只是忆念故为念。它有不使流去或不忘失的作用。以守护或向境的状态为现状。以坚固之想或身等念处为近因。当知念能坚住于所缘故为门柱,因为看护眼门等故如门卫。 | ” |
现代解释
SUJIVA法师译《马哈希尊者文集·四念处选章》:
什么是念?(一)随念、(二)记忆、(三)觉察、(四)忆起、(五)忆持、(六)紧系(事物)、(七)不忘。根据巴利圣典协会(Pali Text Society) 的译本:“念在那个时候是随念,忆起,想起,忆持,与肤浅和忘却相反。”
以上的摘要是有关念的特质和用途。以下是更完整的解释:
- (一)随念(anussati),如:戒随念:随念起所持的戒德;舍随念:随念起所施舍的舍德;佛随念:随念佛世尊的功德;法随念:随念佛法的功德;僧随念:随念圣僧伽的功德;宿住随念:那能使个人随念起宿世的知识。
- (二)记得(patssati),例如:知道,放在心里直到……或它是用在文字或特别的词句如“patissata”。例如:sampajano patissato(了解自己,记得)……,rupam disvapatissato(见相,忆起)。
- (三)念(Sati),这里,念是随念或系念于当刻。例如:Atapi sampajano satima(他是精进惊觉,念念分明的觉知和觉念的。)或Sosatova assasati satopassasati(当入息时,他注意观察它。当他出息时,他也注意观察它。) 又Satokappeyyasato patikkameyya sato alokeyyasatovilokeyya(当他行走、站立、坐下、躺著、前进、转身、望前、望向别方时他都观察著。)
- (四)忆起(sāraṇāta),它的意思是提醒一个人某些事件,如我们所见过的、说过或听过的话。我们因此而能记起所发生过的事件和它的来由。或是,有人可能提醒我们有关saranata(忆念)这个字在Vinaya Pitaka (律藏)里是sāraṇā(忆念)。那是提醒僧伽对所发生过的事情应有的责任。
- (五)忆持(dhāraṇata),这里是指保留、记在心里的意思。它和dhāra用在其他形式是同意义的,如:持闻者(sutadharo):将所闻的教理记在心里的人;法持者(dhammadharo):将佛法记在心里的人;律持者(vinayadharo):将戒律记在心里的人;三藏持者(tipitakadharo):将三藏记在心里的人。
- (六)紧系(目标)(apilāpanatā)。这字可以分析为:a--不;pilapana--漂浮;ta--物体。因此,apilapanata的意思为不漂浮,就如水果沉入水中一样。如果它漂浮,那么它是pilapana,不跟随著目标。无论如何,当念念分明时,他是紧系著(apilapanata),因此不会漂浮而去,它沉下或靠近著目标。
- (七)不忘(asammusanta)。它和appamada(不放逸)是相同的。它的意思是不疏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