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路过程
来自上座部佛教百科
心路过程(巴利语:cittavīthi),六根缘取六境时,所产生识知的过程。[1]巴利文vīthi直译是“路”,但在此则意为“过程”。当诸心于根门或意门生起以识知目标时,它们不会杂乱无章或单独地生起,而是在一系列不同的识知过程阶段,依照有条有理的次序一个接着一个地生起。这次序名为“心之定法”(cittaniyama)。[2]
概述
- 心路过程有6种,依门而分是:1、与眼门相关的心路过程;2、与耳门相关的心路过程;3、与鼻门相关的心路过程;4、与舌门相关的心路过程;5、与身门相关的心路过程;6、与意门相关的心路过程。[2]
- 心路过程必须具足一切所须的因缘条件才能发生。根据注疏,每一种心路过程所须的因缘条件如下:
- 1、于眼门心路过程:(1) 眼净色(cakkhuppasāda)、(2) 色所缘(rūpārammaṇa)、(3) 光(āloka)、(4) 作意(manasikāra);
- 2、于耳门心路过程:(1) 耳净色(sotappasāda)、(2) 声所缘(saddarammaṇa)、(3) 空间(ākāsa)、(4) 作意;
- 3、于鼻门心路过程:(1) 鼻净色(ghānappasāda)、(2) 香所缘(gandharammaṇa)、(3) 风界(vāyodhātu)、(4) 作意;
- 4、于舌门心路过程:(1) 舌净色(jivhāppasāda)、(2) 味所缘(rasarammaṇa)、(3) 水界(āpodhātu)、(4) 作意;
- 5、于身门心路过程:(1) 身净色(kāyappasāda)、(2) 触所缘(phoṭṭhabbarammaṇa)、(3) 地界(paṭhavīdhātu)、(4) 作意;
- 6、于意门心路过程:(1) 心所依处(hadayavatthu)、(2) 法所缘(dhammarammaṇa)、(3) 有分。
- 为了方便,6种心路过程可以分为两组:
- 1、五门心路过程(pañcadvāravīthi),这包括发生于五根门的五种心路过程。由于五门心路过程也(必须)经由有分而生起,所以有时它们也称为“混合心路过程”(missakadvāravīthi),因为它们涉及了意门与根门。虽然首五种心路过程通过不同的根门发生,但它们都依照同一个次序;
- 2、意门心路过程(manodvāravīthi),这包括一切只发生于意门的心路过程。也称“纯意门心路过程”(suddhamanodvāravīthi),因为它们没有通过根门,而只通过有分生起。意门心路过程则包括了多种不同的过程,唯一的共同点是它们都不依靠五根门生起。
五门心路过程
在眼耳鼻舌身的五门,有极大、大、小(微细)、极小(极微细)的所缘境;于一切五根门有四级心转:(一)、到达彼所缘,(二)、到达速行,(三)、到达确定,(四)、无路心生起。
- (一)“极大”所缘到达彼所缘:生起十四刹那的路心,二刹那的有分波动,以及过去的一刹那心,便具足十七刹那心。此后那个境界便消灭了。像这样经过十七刹那心相续的所缘,那是极大的境界。
- (二)“大”所缘到达速行:如果现在前的所缘较弱,在过程中不能生起彼所缘心的,则名为大境;这便是说仅仅终于速行便堕入有分,所以没有彼所缘心生起的。
- (三)“微细”所缘到达确定:如果来现的所缘,在过程中不能生起速行心的,名为小境;因为速行心不生,则仅转起二次或三次的确定心后,便堕入有分。
- (四)“极微细”所缘无路心生起:如果来现的所缘,在过程中连确定心也不能生起便沉没了的,则名为极小境;此唯有分心波动,却无路心的生起。[3]
以“极大”和“大”色所缘为例的眼门心路过程:[4]
- (一)在“极大”所缘心路过程中,进行了整整十七个心识刹那,而其中从五门转向心起始的十四心是真正的心路过程心。这种心路过程名为“彼所缘时分”(tadārammaṇavāra),即结束于彼所缘的过程;
- (二)在“大”所缘心路过程中,所缘生起直至它的撞击力令到有分心波动的期间,已有两三个过去有分过去了。由于该所缘及根门只能维持十七个心识刹那,这过程没有充足的时间以令彼所缘生起;即使过去有分只是两个,彼所缘也不能生起,因为彼所缘必须在连续生起两次,或完全没有生起。当过去有分有两个时,还有另外十五心可以在该所缘的寿命期里生起。在这种情形之下,该所缘及根门(净色)两者皆与速行之后的第一个有分心同时灭尽。当过去有分有三个时,还有另外十四心可以在该所缘的寿命期里生起。在这种情形之下,该所缘及根门(净色)两者皆与最后一个速行心同时灭尽。这种心路过程亦名为“速行时分”(javanavāra),即结束于速行的心路过程。
所缘 | 之前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之后 |
---|---|---|---|---|---|---|---|---|---|---|---|---|---|---|---|---|---|---|---|
心 路 过 程 | |||||||||||||||||||
极大[5] | 有分流 | 过去有分 | 有分波动 | 有分断 | 五门转向[6] | 眼识[7] | 领受 | 推度 | 确定 | 速行(1) | 速行(2) | 速行(3) | 速行(4) | 速行(5) | 速行(6) | 速行(7) | 彼所缘 | 彼所缘 | 有分流 |
大[8] | 有分流 | 过去有分 | 有分波动 | 有分断 | 五门转向 | 眼识 | 领受 | 推度 | 确定 | 速行(1) | 速行(2) | 速行(3) | 速行(4) | 速行(5) | 速行(6) | 速行(7) | 有分 | 有分流 | |
有分流 | 过去有分 | 有分波动 | 有分断 | 五门转向 | 眼识 | 领受 | 推度 | 确定 | 速行(1) | 速行(2) | 速行(3) | 速行(4) | 速行(5) | 速行(6) | 速行(7) | 有分流 |
以“微细”和“极微细”色所缘为例的眼门心路过程:
- (三)对于微细所缘的心路过程,有四至九个过去有分先已过去,而没有速行能够生起。确定心将发生两次或三次,随后心路过程即沉入有分。依据过去有分的数目,微细所缘的心路过程有六种。这种心路过程亦名为“确定时分”(votthapanavāra),即结束于确定的心路过程。
- (四)当所缘是极微细所缘时,没有心路过程心能够生起,而只有有分波动。在该所缘的十七个心识刹那的寿命期里,有十至十五个心识刹那被过去有分所占,两个是有分波动,剩余的是波动过后的有分。这类过程有六种,名为“无效时分”(moghavāra),即无效的过程。
所缘 | 之前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之后 |
---|---|---|---|---|---|---|---|---|---|---|---|---|---|---|---|---|---|---|---|
心 路 过 程 | |||||||||||||||||||
微细[9] | 有分流 | 过去有分 | 有分波动 | 有分断 | 五门转向 | 眼识 | 领受 | 推度 | 确定(1) | 确定(2) | 确定(3) | 有分(1) | 有分(2) | 有分(3) | 有分(4) | 有分流 | |||
有分流 | 过去有分 | 有分波动 | 有分断 | 五门转向 | 眼识 | 领受 | 推度 | 确定(1) | 确定(2) | 确定(3) | 有分(1) | 有分(2) | 有分(3) | 有分流 | |||||
有分流 | 过去有分 | 有分波动 | 有分断 | 五门转向 | 眼识 | 领受 | 推度 | 确定(1) | 确定(2) | 确定(3) | 有分(1) | 有分(2) | 有分流 | ||||||
有分流 | 过去有分 | 有分波动 | 有分断 | 五门转向 | 眼识 | 领受 | 推度 | 确定(1) | 确定(2) | 确定(3) | 有分(1) | 有分流 | |||||||
有分流 | 过去有分 | 有分波动 | 有分断 | 五门转向 | 眼识 | 领受 | 推度 | 确定(1) | 确定(2) | 确定(3) | 有分流 | ||||||||
有分流 | 过去有分 | 有分波动 | 有分断 | 五门转向 | 眼识 | 领受 | 推度 | 确定(1) | 确定(2) | 有分流 | |||||||||
极微细[10] | 有分流 | 过去有分 | 有分波动(1) | 有分波动(2) | 有分(1) | 有分(2) | 有分(3) | 有分(4) | 有分(5) | 有分流 | |||||||||
有分流 | 过去有分 | 有分波动(1) | 有分波动(2) | 有分(1) | 有分(2) | 有分(3) | 有分(4) | 有分流 | |||||||||||
有分流 | 过去有分 | 有分波动(1) | 有分波动(2) | 有分(1) | 有分(2) | 有分(3) | 有分流 | ||||||||||||
有分流 | 过去有分 | 有分波动(1) | 有分波动(2) | 有分(1) | 有分(2) | 有分流 | |||||||||||||
有分流 | 过去有分 | 有分波动(1) | 有分波动(2) | 有分(1) | 有分流 | ||||||||||||||
有分流 | 过去有分 | 有分波动(1) | 有分波动(2) | 有分流 |
意门心路过程
意门心路过程包括欲界或“有限心路过程”(parittavīthi),广大(mahaggata)心路过程与出世间(lokuttara)心路过程。
有限速行意门心路过程
有限或欲界意门心路过程本身有两揰:一、随五门心路过程之后生起的随起意门心路过程[11];二、独立的心路过程[12]。
在意门有清晰和不清晰的所缘:当清晰所缘呈现于意门,有分波动、意门转向、速行及在速行之后的彼所缘即会转起。随后即再次沉入有分;对于不清晰所缘,在速行之后即沉入有分,彼所缘没有生起。
- (一)对于取清晰所缘(vibhutārammaṇa)为目标的心路过程,当所缘呈现于意门时,有分波动(两次)之后即停止。然后意门转向心转向该所缘,继而有七个速行及两个彼所缘生起,而后心路过程再度沉入有分。这是指在欲地的有情;于色界天及无色界天的有情,即使是对特别清晰的所缘,彼所缘也不会生起。
- (二)对于不清晰所缘:对于取不清晰所缘(avibhūtārammaṇa)为目标的心路过程,不论在什么情况之下,彼所缘都不会生起。
所缘 | 之前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之后 | ||
---|---|---|---|---|---|---|---|---|---|---|---|---|---|---|
有限速行意门心路过程 | ||||||||||||||
清晰 | 有分流 | 有分波动 | 有分断 | 意门转向 | 速行(1) | 速行(2) | 速行(3) | 速行(4) | 速行(5) | 速行(6) | 速行(7) | 彼所缘 | 彼所缘 | 有分流 |
不清晰 | 有分流 | 有分波动 | 有分断 | 意门转向 | 速行(1) | 速行(2) | 速行(3) | 速行(4) | 速行(5) | 速行(6) | 速行(7) | 有分流 |
安止速行意门心路过程
于安止(appanā)[13]速行时分,并没有清晰与不清晰(所缘)之分[14]。同样地,彼所缘也不会生起。于此(安止心路过程),八欲界智相应速行的任何一个生灭四或三次,顺次是遍作、近行、随顺及(更改)种姓。一旦它们灭尽,依情况是第五或第四刹那,二十六种广大或出世间心的其中一个,会即刻如心所愿而进入安止心路过程。随后,在安止的末端即会再沉入有分。
初次证得 | 禅修者 | 之前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之后 | ||||||||||||||
---|---|---|---|---|---|---|---|---|---|---|---|---|---|---|---|---|---|---|---|---|---|---|---|---|---|---|---|
心 路 过 程 | |||||||||||||||||||||||||||
禅那 | 钝根者 | 有分流 | 有分波动 | 有分断 | 意门转向 | 遍作 | 近行 | 随顺 | 种姓 | 禅那 | 有分流 | 利根者 | 有分流 | 有分波动 | 有分断 | 意门转向 | 近行 | 随顺 | 种姓 | 禅那 | 有分流 | ||||||
道果 | 钝根者 | 有分流 | 有分波动 | 有分断 | 意门转向 | 遍作 | 近行 | 随顺 | 种姓 | 道心 | 果心(1) | 果心(2) | 有分流 | 利根者 | 有分流 | 有分波动 | 有分断 | 意门转向 | 近行 | 随顺 | 种姓 | 道心 | 果心(1) | 果心(2) | 果心(3) | 有分流 |
引用和注释
- ↑ 《巴利三藏电子辞典·巴汉词典》
- ↑ 2.0 2.1 寻法比库中译《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第四章·心路过程之概要
- ↑ 叶均《八十九心的十四作用与心识活动》
- ↑ 叶均译阿耨楼陀著《摄阿毗达摩义论》第四·摄路分别品(心识的活动过程)怎么样?以生、住、灭的三刹那名为一心刹那。如是有十七心刹那为色法(生灭的)寿命。经过一心刹那或多心刹那(到达)住位之时,而五所缘来现于五根门。因此,如果那色所缘是经过一刹那来现于眼前的,则从此以后有分心波动二次,遮断了有分之流,转向(唤起注意)那色所缘而有五门转向心(的一次)生灭。此后无间,便生起见色的眼识、领受(所缘)的领受心、推度的推度心、确定的确定心,如其次第(各有一次)生灭。此后在欲界二十九速行心中的任何一心,获得(生起之)缘便波动七次,随于速行之后而有二(刹那)彼所缘异熟心适宜地转起。从此以后便堕入有分。
- ↑ 寻法比库中译《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第四章·心路过程之概要:这所缘即名为“极大”:在取极大所缘为目标的心路过程里,所缘的生起与过去有分的生起同时发生。由于五所缘与净色的寿命都是十七个心识刹那,它们两者与第二个彼所缘同时灭尽。
- ↑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第四章·心路过程之概要:其中从五门转向心起始的十四心是真正的心路过程心。
- ↑ 对于五门里的耳门等心路过程,只须把“眼识”换成相符的“耳识”等。在五门的每一门都可以产生下述15种过程,所以在五门里一共有75种过程。
- ↑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第四章·心路过程之概要:当所缘在(两三个有分心)过去之后呈现于根(门),而不能支持到彼所缘生起,该所缘即名为“大”。在这情形,速行结束之后即沉入有分,彼所缘则没有生起。
- ↑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第四章·心路过程之概要:当所缘在(四至九个有分心)过去之后呈现于根(门),而不能支持到速行生起,该所缘即名为“微细”。在这情形之下,即使速行也都不能生起,但确定发生两或三次,过后即沉入有分。
- ↑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第四章·心路过程之概要:当所缘在(十至十五个有分心)过去之后呈现于根(门),由于它是在坏灭的边缘,所以不能支持到确定生起,该所缘即名为“极微细”。在这情形,只有有分波动,而心路过程则完全没有生起。
- ↑ 鼓只受到棍敲击一次即会传出一阵阵的回响,如是当五根门只受到五所缘撞击一次,而在五门心路过程停止之后,过去所缘即会呈现于意门,引发了许多意门心路过程。由于这些心路过程是随五门心路过程之后生起,它们称为“随起心路过程”。依据随五种根门心路过程之后生起,它们可分为五种。
- ↑ 当六所缘的任何一个直接呈现于意门,而不是在五门心路过程之后发生时,“独立意门心路过程”即会生起。
- ↑ 巴利文appanā原本是指受到高度提升的寻心所;它把相应名法深深地投入于目标里,致使它们安止于其中。虽然在超越初禅之后即不再有寻,但由于入禅之心已一境专注于其目标,因此“安止”一词亦包括一切属于色界、无色界及出世间的禅那定。
- ↑ 于安止并没有这种区分,因为只有在很清晰地觉知目标时,才有可能证得禅那定(安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