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所
来自上座部佛教百科
心所(巴利语:cetasika),诸心所是与心同时发生的名法,它们通过执行个别专有的作用来协助心全面地识知目标。[1]“心所法”,是指心具备的心之作用、性质或状态,可看成是从具体的心抽出其作用、性质等的东西。它包括受、想、触、作意等种种。[2]
经律语源
经藏
“ | 给瓦嗒!有能观察诸有情及他人之心、心所及寻、伺,而记说:“汝之意是如是,汝之意是如斯、汝之心是如此。” | ” |
论藏出处
《法集论·第三篇·概说品·第一章》
“ | 一一八九 云何为心所法耶?即受蕴、想蕴、行蕴-----是等为心所法。
一一九○ 云何为非心所法耶?即心与一切之色与无为界-----是等为非心所法。 |
” |
注释书解说
《清净道论·第十四·说蕴品》
“ | 有想与识之处,不一定会有此慧的存在。可是有慧存在时,则不和想及识分别,因为它们那样微细难见,实在不得作这样的分别:“这是想,这是识,这是慧”,所以尊者那伽斯那(即那先或龙军)说“大王,世尊曾为难为之事”。“尊师那伽斯那,什么是世尊为所难为之事”?“大王,世尊曾为难为之事,即他对于一所缘而起的非色的心与心所法作这样的分别说:这是触,这是受,这是想,这是思,这是心”。 | ” |
现代解释
菩提比库编译《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 诸心所是与心同时发生的名法,它们通过执行个别专有的作用来协助心全面地识知目标。心所不能不与心同时生起,心也不能脱离心所而单独生起。虽然这两者在作用上互相依赖,但心被视为是最主要的,因为诸心所必须依靠心才能协助心识知目标,所以心是识知的主要成份。
- 心与心所之间的关系就有如国王与大臣。虽说“皇上来了”,但国王是不会单独来的,而时常都有随从陪伴。同样地,每当心生起时,它决不会单独生起,而必定有心所陪伴。
- 心所与心同生亦同灭,以一切心所共有之相鉴别它们:
- 与心同生(ekuuppāda);
- 与心同灭(ekanirodha);
- 与心缘取同一目标(ekaālambana);
- 与心拥有同一依处(ekavatthuka)。[3]
五十二心所
五十二心所表 | ||||||
---|---|---|---|---|---|---|
13 通一切心所 | 7 遍一切心心所 | (1) 触 | 25 美心所 | 19 通一切美心心所 | (28) 信 | |
(2) 受 | (29) 念 | |||||
(3) 想 | (30) 惭 | |||||
(4) 思 | (31) 愧 | |||||
(5) 一境性 | (32) 无贪 | |||||
(6) 名命根 | (33) 无瞋 | |||||
(7) 作意 | (34) 中舍性 | |||||
6 杂心所 | (8) 寻 | (35) 身轻安 | ||||
(9) 伺 | (36) 心轻安 | |||||
(10) 胜解 | (37) 身轻快性 | |||||
(11) 精进 | (38) 心轻快性 | |||||
(12) 喜 | (39) 身柔软性 | |||||
(13) 欲 | (40) 心柔软性 | |||||
14 不善心所 | 4 遍一切不善心心所 | (14) 痴 | (41) 身适业性 | |||
(15) 无惭 | (42) 心适业性 | |||||
(16) 无愧 | (43) 身练达性 | |||||
(17) 掉举 | (44) 心练达性 | |||||
3 贪根 | (18) 贪 | (45) 身正直性 | ||||
(19) 邪见 | (46) 心正直性 | |||||
(20) 慢 | 3 离心所 | (47) 正语 | ||||
4 瞋根 | (21) 瞋 | (48) 正业 | ||||
(22) 嫉 | (49) 正命 | |||||
(23) 悭 | 2 无量心所 | (50) 悲悯 | ||||
(24) 恶作 | (51) 随喜 | |||||
2 有行心所 | (25) 昏沉 | 1 无痴心所 | (52) 慧根 | |||
(26) 睡眠 | ||||||
1 痴根 | (27) 疑 |
引用
- ↑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菩提比库编译
- ↑ 水野弘元在《佛教教理研究·心、心所思想的产生过程》中提出:所谓「心所法」,是指心具备的心之作用、性质或状态,可看成是从具体的心抽出其作用、性质等的东西。它包括受、想、触、作意等种种。在心、心所法说中,虽然依部派及时代而有种种的不同,但是,心、心所说的根本思想是同一个。根本思想是指:心所法是心的作用、性质等,以及心、心所必定常相应俱起。也就是说,心不是只有单独存在,必须常与几个心所一起;心所也不能以单一状态而存在,必定与其他心、心所法相应俱起,此称为「心、心所之相应说」。根据此相应说,「心法」是指从具备作用或性质等的具体之心,除去其作用等,而留下的形式上的心体;「心所法」是指从具体的心所抽出的心之作用、性质等。为了让心所法表现为具体的心,所以必须让心法与心所法相应合体。所谓心、心所说,就是将精神作用,作机械形式的分析及综合。
- ↑ 菩提比库编译《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第二章:心所之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