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所依處
從 上座部佛教百科
心所依處(Hadayavatthu)又譯為心所依處色,即是心色(巴利語:Hadayarūpa),心所依處的特點是提供意界和意識界依止或支持的色法。
三藏本源
《論藏》並沒有明確地提到心所依處。《論藏》中的最後一部──《發趣論》也只是說:
「 | 依靠該色,意界及意識界得以生起。(I,4)[1] | 」 |
注釋書解說
心與心所必須依靠依處(Vatthu)而生起。依處是支持心生起的色法。在有名色法兩者的生存地里,沒有任何心是能夠不依靠依處生起的。
心所依處(hadayavatthu):根據諸巴利論師,除了以各自淨色為依處的雙五識之外,心臟是一切心的依處色。
諸義注和復注隨後則確定那「該色」為心所依處,是心臟里的心室。[1]
《清淨道論》說:
「 | 而(心臟)內空間可放一波那伽(鐵力木)的種子,在那裏有半掌握的血,意界及意識界依彼而活動。[2] | 」 |
心所依處色還與十種究竟法在一起,稱為心處十法聚或者稱為心色十法聚,分別是地界、水界、火界、風界、顏色、氣味、味道、食素、命根和心所依處色。[3]
詞源釋義
心所依處(hadayavatthu)巴利詞中,hadaya是內心,經教多指肉團心、心臟,在論教中則指名法的心,意,意識,意界。Vatthu有好幾種意思,有一種意思是故事、事情、事物、理由、根據;另外一種意思是地方,例如土地、基礎、地基。
心所依處(hadayavatthu)直接翻譯為心處,是作為心和意的基礎、地方的意思。心所依處的特點是提供意界和意識界依止或支持的色法。
辨析
在欲地里,五識界依靠各自的依處生起,意界及意識界則依靠心所依處生起。於色地則沒有鼻、舌、身三處及與它們相符的識界。於無色地則只有意識界,且沒有依處。[1]
- 五識界完全以五淨色為各自的依處而轉起(發生)。
- 意界,即五門轉向心與兩種領受心則依靠心臟而轉起。
- 屬於意識界的推度心、大果報心、兩種瞋相應心、初道心、生笑心、色界心也是如此依靠心臟而轉起。
- 其餘的心是:十不善心(除去兩種瞋相應心)、八大善心、八大唯作心、四無色善心、四無色唯作心、七出世間心(除去初道心)及意門轉向心,一共有四十二心。當這些心生起於有色法之地時(即:欲地與色地),它們必須依靠心所依處生起;當生起於無色地時則不須依靠心所依處。
- 於無色界天則完全沒有依處,因為一切的依處都是由色法組成。故無色界果報心則不依靠心所依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