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来道心”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上座部佛教百科
第37行: | 第37行: | ||
===作用=== | ===作用=== | ||
− | *作为 | + | *作为 速行 心,其作用是缘取涅槃并令到不来果心自动紧随其后生起 。道心只生起一次,且只维持一心识刹那 。 |
− | *作为道 | + | *作为道 心 , 此心 能断除欲贪与瞋恚二结。因为此圣道已断尽了能把有情系缚于欲界的欲贪与瞋恨两结,所以不来圣者不会受到欲界的烦恼力牵引而再投生到欲界。不来圣者若在今生不能够证悟阿拉汉果,死后只会投生于色界或无色界梵天,并于其处证趣般涅盘。<ref name="上座部佛教及其止观禅法"/> |
第48行: | 第48行: | ||
==参见== | ==参见== | ||
+ | *[[不来]] | ||
+ | *[[不来果心]] | ||
*[[出世间善心]] | *[[出世间善心]] | ||
− | |||
==注释与引用== | ==注释与引用== |
2012年7月1日 (日) 10:27的最新版本
不来道心(巴利语:anāgāmi-maggacitta,音译:阿那含道心),也称不还道心。已证得第三道者将不会再次投生到欲界。若这类人在今世不能证得阿拉汉果,他即会在来世投生到色界天,以及在其地证得最终的解脱。不来道心断除了欲欲与嗔恚二结,也永远地根除了两个嗔根心。[1]
概述
- 出世间心一共有八种,这些心属于证悟的四个层次:一、入流;二、一来;三、不来;四、阿拉汉。每一层次皆有两种心:道心(maggacitta)与果心(phalacitta)。不来道心所缘取的目标是涅槃。一切出世间心所缘取的目标都是无为究竟界,即:涅槃。[1]不来道智生起之后,即证悟不来圣果。[2]
- 根据证得道果时的禅定程度不同,不来道心可依五禅层次分为5种:
- 1. 寻、伺、喜、乐、一境性俱初禅不来道心;
- 2. 伺、喜、乐、一境性俱第二禅不来道心;
- 3. 喜、乐、一境性俱第三禅不来道心;
- 4. 乐、一境性俱第四禅不来道心;
- 5. 舍、一境性俱第五禅不来道心。
名法组成
不来道心 | ||||||||||
---|---|---|---|---|---|---|---|---|---|---|
名聚 | 心 | 遍一切心心所(7) | 杂心所(6) | 遍一切美心心所(19) | 慧根心所(1) | 离心所(3) | 合计 | |||
初禅不来道心 | 1 | 7 | 6 | 19 | 1 | 3 | 37 | |||
二禅不来道心 | 1 | 7 | 5(无寻) | 19 | 1 | 3 | 36 | |||
三禅不来道心 | 1 | 7 | 4(无寻无伺) | 19 | 1 | 3 | 35 | |||
四禅不来道心 | 1 | 7 | 3(无寻无伺无喜) | 19 | 1 | 3 | 34 | |||
五禅不来道心 | 1 | 7 | 3(无寻无伺无喜) | 19 | 1 | 3 | 34 |
- 7个遍一切心心所:触、受、想、思、一境性、命根、作意;
- 6个杂心所:寻、伺、胜解、喜、精进、欲;
- 19个遍一切美心心所:信、念、惭、愧、无贪、无嗔、中舍性、身轻安性、心轻安性、身轻快性、心轻快性、身柔软性、心柔软性、身适业性、心适业性、身练达性、心练达性、身正直性、心正直性;
- 3个离心所:正语、正业、正命。
作用
- 作为速行心,其作用是缘取涅槃并令到不来果心自动紧随其后生起。道心只生起一次,且只维持一心识刹那。
- 作为道心,此心能断除欲贪与瞋恚二结。因为此圣道已断尽了能把有情系缚于欲界的欲贪与瞋恨两结,所以不来圣者不会受到欲界的烦恼力牵引而再投生到欲界。不来圣者若在今生不能够证悟阿拉汉果,死后只会投生于色界或无色界梵天,并于其处证趣般涅盘。[2]
论藏出处
《法集论》第一篇·心生起品·出世间心
- 第三道
“ | 三六三 云何为善法耶?即修出世间之静虑,由出离、还灭而舍离无余欲贪瞋,得第三地而离欲……乃至……苦迟通行具足初静虑而住时,其时有触……乃至……有已知根……乃至……有不散乱……乃至……是等为善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