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善心所
来自上座部佛教百科
跳到导航跳到搜索不善心所(巴利语:akusalacetasika)14种不善心所包括:1、痴;2、无惭;3、无愧;4、掉举;5、贪;6、邪见;7、慢;8、嗔;9、嫉;10、悭;11、恶作;12、昏沉;13、睡眠;14、疑。[1]
鉴别
- 其特相是心盲目或无智(不能透彻地知见究竟法的真实性);
- 作用是覆蔽或不能彻知目标的真实性;
- 现起是没有正见或心昏暗;
- 近因是不如理作意(ayonisomanasikāra,即作意目标为常、乐、我、净等)。应知这是一切不善法的根源。
- 2、无惭(ahirīka):
- 特相是不厌恶身语恶行(或无耻于恶行);
- 作用是无耻地为恶;
- 现起是不退避于造恶;
- 近因是不尊重自己。
- 3、无愧(anottappa):
- 特相是不害怕恶行;
- 作用是无惧地为恶;
- 现起是不退避于造恶;
- 近因是不尊重他人。
- 4、掉举(uddhacca):
- 掉举(散乱)的特相是不平静,如被风吹起涟漪的水;
- 作用是令心不稳定,如风吹动旗幡;
- 现起是混乱;
- 近因是对散乱之心起不如理作意。
- 5、贪(lobha):贪是第一个不善因,包括一切自私的欲念、渴求、执着与执取。
- 其特相是执着目标;
- 作用是黏着目标,如肉黏着热锅;
- 现起是不能舍弃;
- 近因是认为导致束缚之法有乐味。
- 6、邪见(diṭṭhi):此见是指错见。
- 其特相是不明智(错误)地分析事物;
- 作用是错误地认为(行法是常、乐、我、净);
- 现起是错误的理解或相信;
- 近因是不愿见圣者(ariya),等等。
- 7、慢(māna):
- 慢的特相是骄傲;
- 作用是自称自赞;
- 现起是虚荣;
- 近因是与见不相应的贪。它好比发了疯。
- 8、嗔(dosa):嗔是第二个不善因,包括了一切及各程度的反感、恶念、生气、烦躁、恼怒、怨恨。
- 其特相是凶恶残暴;
- 作用是怒烧自己的依处,即它所依靠而生起的名色法;
- 现起是毁坏(身心或自己与他人的福祉);
- 近因是(九或十种)嗔怒事(āghāta-vatthu)。
- 9、嫉妒(issā):
- 其特相是嫉羡他人的成就;
- 作用是不喜他人的成就;
- 现起是厌恶(不能忍受看到)他人的成就;
- 近因是他人的成就。
- 10、悭(macchariya):
- 其特相是隐秘自己已得或当得的利益;
- 作用是不能忍受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利益;
- 现起是躲避(与他人分享自己所得)和吝啬;
- 近因是自己的成就。
- 11、恶作(追悔,kukkucca):恶作是追悔已造之恶(或当行而未行之善)。
- 其特相是事后追悔;
- 作用是追悔已造(的恶),以及没有实行(的善);
- 现起是忆起时感到后悔;
- 近因是已造的恶及未行的善。
- 12、昏沉(thīna):昏沉是心的软弱或沉重。
- 其特相是缺乏精进;
- 作用是去除精进;
- 现起是心的消沉;
- 近因是不如理地作意无聊或怠惰。
- 13、睡眠(middha):睡眠是心所沉滞的状态。
- 其特相是不适业;
- 作用是闭塞(识门);
- 现起是昏昏欲睡;
- 近因与昏沉的一样。
- 昏沉与睡眠必定同时发生,且与精进对立。昏沉有如心的病;睡眠则有如心所的病。这一对是五盖之一,由寻心所对治。
- 14、疑(vicikicchā):在此疑是指宗教上的疑;在佛教的角度来看即是不能相信佛、法、僧三学(以及对过去世、对未来世、对过去世与未来世、对缘起有疑心)。
- 其特相是怀疑;
- 作用是起动摇;
- 现起是犹豫不决及有多种立场;
- 近因是不如理作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