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座部佛教
上座部佛教(巴利文:theravāda)又称作南传佛教、巴利语系佛教、巴利佛教,属上座部分别说系大寺派传承,流传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南亚和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上座部佛教巴利三藏和注疏有完整解说菩萨成佛之道的《南传菩萨道》、成独觉佛(辟支佛)之道、成声闻阿拉汉(阿羅漢)弟子之道[1]。
上座(巴利语:thera),又作长老[2]。部(巴利语:vāda),直译为说、论。“上座部”的意思是长老们的观点、上座们的学说。[3]
坚守释迦牟尼佛所传戒律、教义的上座部佛教和修改佛教戒律、教义的大乘佛教是现存佛教的两大派别。
原始佛教
佛陀在世时,并没有所谓的上座部、大众部、说一切有部、经量部、法藏部等部派,更没有所谓的“大乘”、“小乘”等区别,佛陀没有说“小乘”和“大乘”。
佛陀在《长部·大般涅槃经》中曾教导说,若诸比库遵行七法,能够使僧团兴盛而不会衰败。此七法中的第三条是:
诸比库,只要比库众对尚未制定者将不再制定,已经制定者将不废除,只按已制定的学处受持遵行。诸比库,如此即可期待比库众增长而不衰退。(D.16)
长老们的观点
在佛陀入般涅槃的那一年雨季安居,马哈咖沙巴(Mahākassapa)(大迦叶)长老在王舍城主持了有五百位阿拉汉参加的第一次圣典结集,与会大众一起记诵和核定佛陀在一生45年中所教导的戒律与正法。结集法律之后,阿难尊者提到佛陀在临般涅槃前曾经说过:
阿难,如果僧团愿意,当我入灭后,可以舍弃微细又微细的学处。
由于当时阿难尊者并没有及时请示佛陀什么是“微细又微细的学处”,与会者们就此发表了不同的看法。于是,马哈咖沙巴(大迦叶)尊者在僧团中作甘马(kamma),对大众说:
于是,马哈咖沙巴(大迦叶)尊者重申了佛陀临终前的教导:
尚未制定者不应再制,已经制定者不应废除,只按已制定的学处受持遵行。(Cv.442)
此项决议获得全体与会者的一致通过。由于当时的与会者都是曾亲闻佛陀教导、德高望重、诸漏已尽、所作已办、具足六神通与四无碍解智的阿拉汉长老比库,因此,这种代表佛陀本意的长老们的观点主张就称为“上座部”(Theravāda)。这项决议的精神也就在以上座比库为核心的原始僧团中保持下来。
佛教在日后漫长的流传发展过程中,不断分出许多部派和学说,作为保守圣者的传统为己任的“上座部”,始终坚持一项恒久不变的原则:
史书记载
斯里兰卡的史书《岛史》中如此定义“上座部”:
那些及其他长老,应作已善作,由五百位长老结集法与律。以长老们所作的结集,称为上座部。在问了伍巴离(優婆離)律和请阿难诵法之后,比库们结集了法与律。
长老马哈咖沙巴(大迦叶)、大众之主阿奴卢塔(阿那律)、具念的伍巴离(優婆離)和多闻的阿难;
其他大众知名的弟子,为导师称赞、已得无碍解、贤慧、具六通、大威力、入定禅那、已至正法之彼岸。
所有五百位长老在最胜的佛陀跟前学习并忆持了胜者的九分教;
在世尊面前听闻、领受了佛陀所说的全部法和律。
忆持法、忆持律,以及一切传来的圣教,不被征服、不可动摇,为导师认可,常受尊重。
最亲近地掌握了如来的最上之法,最受尊崇的长老们举行了最先的结集,这一切上座说皆称为最上之说。(Dīpavaṁsa 4.6-13)
斯里兰卡的《大史》中说:
从马哈咖沙巴(大迦叶)等大长老开始,所作的正法结集,称为上座部。在最初的一百年中,只有上座部一种。异师之说,在此之后才出现。”(Mahāvaṁsa 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