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座部佛教
上座部佛教(巴利文:theravāda)又稱作南傳佛教、巴利語系佛教、巴利佛教,屬上座部分別說系大寺派傳承,流傳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老撾等南亞和東南亞國家和地區。上座部佛教巴利三藏和註疏有完整解說菩薩成佛之道的《南傳菩薩道》、成獨覺佛(辟支佛)之道、成聲聞阿拉漢(阿羅漢)弟子之道[1]。
上座(巴利語:thera),又作長老[2]。部(巴利語:vāda),直譯為說、論。「上座部」的意思是長老們的觀點、上座們的學說。[3]
堅守釋迦牟尼佛所傳戒律、教義的上座部佛教和修改佛教戒律、教義的大乘佛教是現存佛教的兩大派別。
原始佛教
佛陀在世時,並沒有所謂的上座部、大眾部、說一切有部、經量部、法藏部等部派,更沒有所謂的「大乘」、「小乘」等區別,佛陀沒有說「小乘」和「大乘」。
佛陀在《長部·大般涅槃經》中曾教導說,若諸比庫遵行七法,能夠使僧團興盛而不會衰敗。此七法中的第三條是:
諸比庫,只要比庫眾對尚未制定者將不再制定,已經制定者將不廢除,只按已制定的學處受持遵行。諸比庫,如此即可期待比庫眾增長而不衰退。(D.16)
長老們的觀點
在佛陀入般涅槃的那一年雨季安居,馬哈咖沙巴(Mahākassapa)(大迦葉)長老在王舍城主持了有五百位阿拉漢參加的第一次聖典結集,與會大眾一起記誦和核定佛陀在一生45年中所教導的戒律與正法。結集法律之後,阿難尊者提到佛陀在臨般涅槃前曾經說過:
阿難,如果僧團願意,當我入滅後,可以捨棄微細又微細的學處。
由於當時阿難尊者並沒有及時請示佛陀什麼是「微細又微細的學處」,與會者們就此發表了不同的看法。於是,馬哈咖沙巴(大迦葉)尊者在僧團中作甘馬(kamma),對大眾說:
於是,馬哈咖沙巴(大迦葉)尊者重申了佛陀臨終前的教導:
尚未制定者不應再制,已經制定者不應廢除,只按已制定的學處受持遵行。(Cv.442)
此項決議獲得全體與會者的一致通過。由於當時的與會者都是曾親聞佛陀教導、德高望重、諸漏已盡、所作已辦、具足六神通與四無礙解智的阿拉漢長老比庫,因此,這種代表佛陀本意的長老們的觀點主張就稱為「上座部」(Theravāda)。這項決議的精神也就在以上座比庫為核心的原始僧團中保持下來。
佛教在日後漫長的流傳發展過程中,不斷分出許多部派和學說,作為保守聖者的傳統為己任的「上座部」,始終堅持一項恆久不變的原則:
史書記載
斯里蘭卡的史書《島史》中如此定義「上座部」:
那些及其他長老,應作已善作,由五百位長老結集法與律。以長老們所作的結集,稱為上座部。在問了伍巴離(優婆離)律和請阿難誦法之後,比庫們結集了法與律。
長老馬哈咖沙巴(大迦葉)、大眾之主阿奴盧塔(阿那律)、具念的伍巴離(優婆離)和多聞的阿難;
其他大眾知名的弟子,為導師稱讚、已得無礙解、賢慧、具六通、大威力、入定禪那、已至正法之彼岸。
所有五百位長老在最勝的佛陀跟前學習並憶持了勝者的九分教;
在世尊面前聽聞、領受了佛陀所說的全部法和律。
憶持法、憶持律,以及一切傳來的聖教,不被征服、不可動搖,為導師認可,常受尊重。
最親近地掌握了如來的最上之法,最受尊崇的長老們舉行了最先的結集,這一切上座說皆稱為最上之說。(Dīpavaṁsa 4.6-13)
斯里蘭卡的《大史》中說:
從馬哈咖沙巴(大迦葉)等大長老開始,所作的正法結集,稱為上座部。在最初的一百年中,只有上座部一種。異師之說,在此之後才出現。」(Mahāvaṁsa 5.1-2)
上座部的確立
佛滅一百年左右,韋沙離城的瓦基族比庫提出乖違律制的「十事」,引起一些持律長老的不滿,於是召集七百位阿拉漢齊集韋沙離城,判定十事非法。當時,參加集會的長老們平息了此事後,決定再結集法與律。這就是佛教史上的「第二次聖典結集」,又稱「七百結集」、「韋沙離結集」。
遭否決的瓦基族比庫不滿上座長老們的裁定,他們另外糾集一萬朋黨,自行編集經律,稱為「大結集」。此後,佛教遂分裂為堅持不修改任何佛教戒律和教義的「上座部」和主張修改佛教戒律和教義的「大眾部」(Mahāsaṅghika)兩大部派。此後,部派之間繼續分裂,先後成立的部派相傳有十八部或二十部之多,佛教史進入了「部派佛教時期」。
為了維護佛陀正法、律的純潔性與正統性,這一學派始終都保持着嚴格、謹慎的態度,因此稱為「上座部」。正如律的復注《去除疑惑》中說:
所有的上座之說是指收錄於兩次結集的聖典,它不同於大眾部等部派的主張,故稱為「上座部」。又此分別說部是由馬哈咖沙巴(大迦葉)長老等無混雜地保持下來的,稱為『上座部』。
上座部的外弘
阿首咖王護法
佛陀般涅槃後二百餘年,孔雀王朝(Maurya)第三代王阿首咖(Asoka)統一了印度的絕大部分地區,成為印度史上最大的帝國。阿首咖王篤信佛法,廣施僧眾,於是竟有六萬外道為了利養,混進佛教,以自宗見,謬解法律,擾亂正法。為了淘汰外道、整頓僧團,阿首咖王禮請摩嘎利子帝思(目犍連子帝須)(Moggaliputta Tissa)為上座,在巴嗒厘子城召集精通三藏的一千名阿拉漢比庫舉行第三次聖典結集,合誦律經論三藏。
這次大會還作出決定,派出九個弘法使團到國內外各地去傳播佛法。其中的第八使團到了金地[6],第九使團由阿首咖王的兒子馬興德(Mahinda)長老帶領下到了銅掌島(Tambapaṇṇi-dīpa),即今斯里蘭卡。[7]。
法傳斯里蘭卡
馬興德(Mahinda)早年出家,師事摩嘎利子帝思大長老學習三藏聖典,博學多聞、戒行精嚴。在他32歲、12瓦薩時,率領由伊帝亞(Iḍḍiya)、伍帝亞(Uttiya)、桑拔喇(Sambala)、跋達薩喇(Bhaddasāla)四位長老比庫,以及沙馬內拉蘇馬納(Sumaṇa)、般度咖(Paṇḍuka)居士一行七人組成的使團,於公元前247年渡海來到蘭卡島。當時蘭卡的國王天愛帝思(Devānampiya tissa,公元前247-207年)和一批大臣首先皈依了佛教,布施御花園「大雲林園」(Mahāmegha-vanaya),修築「大寺」(Mahāvihāra)供養僧團。這座大寺日後成為整個南傳上座部佛教的發祥地和弘法中心。接着長老剃度了國王的外甥馬哈利特(Mahāriḍḍha)等55位蘭卡青年,弘法工作進展非常順利。不久,馬興德長老又邀請他的妹妹桑喀蜜妲(Saṅghamittā)長老尼從印度帶領十位比庫尼來到蘭卡,為王后阿奴喇(Anulā)等五百多位女子傳授戒法,建立比庫尼僧團。佛教迅速普及全島各地,成為幾乎是全民信仰的國教。
第四次聖典結集
公元前1世紀,蘭卡島由於外敵入侵和連年戰亂,大部分比庫連生活都成問題,已不可能再像從前那樣可以專心致志地從事聖典的誦習,能夠完整持誦三藏者日漸稀少。許多長老意識到假如再不改變三藏聖典的保存方式,佛陀的教言將有可能面臨隱沒的威脅。於是,在公元前29年瓦嗒嘎馬尼王(Vaḍḍagāmaṇī,公元前43-17年)在位時期,五百位博學阿拉漢比庫在斯里蘭卡小鎮馬德雷 (Mātale, Malaya)近郊的光明寺(Alu-vihāra, āloka- vihāra)集會,以拉奇德大長老(Rakkhita Mahāthera)為主持,舉行了第四次聖典結集。本次結集的成果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