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座部佛教
出自上座部佛教百科
跳至導覽跳至搜尋上座部佛教(巴利文:theravāda)又稱作南傳佛教、巴利語系佛教、巴利佛教,屬上座部分別說系大寺派傳承,流傳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老撾等南亞和東南亞國家和地區。上座部佛教巴利三藏和註疏有完整解說菩薩成佛之道的《南傳菩薩道》、成獨覺佛(辟支佛)之道、成聲聞阿拉漢(阿羅漢)弟子之道[1]。
上座(巴利語:thera),又作長老[2]。部(巴利語:vāda),直譯為說、論。「上座部」的意思是長老們的觀點、上座們的學說。[3]
堅守釋迦牟尼佛所傳戒律、教義的上座部佛教和修改佛教戒律、教義的大乘佛教是現存佛教的兩大派別。
原始佛教
佛陀在世時,並沒有所謂的上座部、大眾部、說一切有部、經量部、法藏部等部派,更沒有所謂的「大乘」、「小乘」等區別,佛陀沒有說「小乘」和「大乘」。
佛陀在《長部·大般涅槃經》中曾教導說,若諸比庫遵行七法,能夠使僧團興盛而不會衰敗。此七法中的第三條是:
諸比庫,只要比庫眾對尚未制定者將不再制定,已經制定者將不廢除,只按已制定的學處受持遵行。諸比庫,如此即可期待比庫眾增長而不衰退。(D.16)
長老們的觀點
在佛陀入般涅槃的那一年雨季安居,馬哈咖沙巴(Mahākassapa)(大迦葉)長老在王舍城主持了有五百位阿拉漢參加的第一次聖典結集,與會大眾一起記誦和核定佛陀在一生45年中所教導的戒律與正法。結集法律之後,阿難尊者提到佛陀在臨般涅槃前曾經說過:
阿難,如果僧團願意,當我入滅後,可以捨棄微細又微細的學處。
由於當時阿難尊者並沒有及時請示佛陀什麼是「微細又微細的學處」,與會者們就此發表了不同的看法。於是,馬哈咖沙巴(大迦葉)尊者在僧團中作甘馬(kamma),對大眾說:
於是,馬哈咖沙巴(大迦葉)尊者重申了佛陀臨終前的教導:
尚未制定者不應再制,已經制定者不應廢除,只按已制定的學處受持遵行。(Cv.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