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三明经”的源代码
来自上座部佛教百科
←
三明经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三明经'''》([[巴利文]]:{{NLK|Tevijjasutta}}),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语藏经]]》中的[[长部]]第十三经。 ==概述== [[佛陀]]住在[[高沙喇国]]时,有两位[[婆罗门]]人争论如何分辨正道与邪道,如何得与梵天合一,争执无果,便前往请教佛陀。 佛陀问他们: #通达三明<ref>三明:指婆罗门教四部经典(四吠陀)的前三部,四吠陀:《梨俱吠陀》(歌咏明论)、《娑摩吠陀》(赞颂明论)、《夜柔吠陀》(祭祀明论)、《阿闼婆吠陀》(禳灾明论)。四部吠陀本集中以《梨俱吠陀》最早,最初的部分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时代,正值雅利安人从西北入侵印度,移居印度河两岸的时期。其他三卷吠陀经皆是《梨俱吠陀》的派生作品,相继成书于后,最晚集结完成的为《阿闼婆吠陀》。后三卷吠陀经中的神曲,不是部分《梨俱吠陀》神曲的复述,便是在它基础上的发展而来。吠陀神曲有长有短,长曲是一曲多颂。短曲是一曲数颂或仅有一颂。多数颂由四句构成,少数由三句构成。著作吠陀的时代被称为印度的吠陀时期。它使用比印度梵语更为古老的语言,称为吠陀梵语。</ref>之诸婆罗门中,有无亲见梵天的? #通达三明之诸婆罗门之师中,有无亲见梵天的? #通达三明之诸婆罗门师之师中,有无亲见梵天的? 答案是:诸婆罗门、其师、师之师中,无有一亲见梵天;诸三明婆罗门,溯至七代之先师,无有一亲见梵天者。 佛陀接着说: 通达三明之诸婆罗门中,有创造咒文、赞歌之古仙人。今之三明婆罗门,唯依此古仙人遗下的咒文、赞歌而读诵、歌咏而已。 如是,诸婆罗门古仙人,未曾如次言:“我等知此,我等见此:梵天之所在,梵天之来处,梵天之去处。” 通达三明之诸婆罗门所教说:“我们所不知,我所不见,我们教示的共住之道,说此是正道,此道是真实,欲解脱者行此道,得与梵天合一。”实在是虚妄和无意义。 佛陀再三举例说明,诸三明婆罗门不知梵天之所在,梵天之来处,梵天之去处,其言教实无意义。 随后,佛教教示五欲之系缚,诸盖之障碍,并指出诸婆罗门有爱著、有怨心、有嗔恨心、非自在,与梵天完全相反,诸三明婆罗门等,身灭死后,得与无爱著之梵天合一,实无理由。 最后佛陀教示知梵天、知梵天界及达梵界之道,教导[[戒]]、[[定]]、[[慧]]之修习方法,如是住之[[比库]],无爱著、无怨心、无嗔恨心、自在,与梵天合一,才是合理。 两位婆罗门听闻之后,欢喜赞叹,皈依[[三宝]],成为[[近事男]]。 ==其他== 该经在台湾元亨寺译本译为《三明经》,汉传文献中对应经典为《长阿含经·三明经》(第1部第104卷)。 ==注释== {{reflist|1}} ==参见条目== *[[三明经巴利原文]] *[[三明经汉译]] ==外部链接== *[http://theravada-china.org/article-115-1.html 《三明经》英译(Dn13 Lohicca Sutta)] [[Category:长部]]
该页面使用的模板:
Template:NLK
(
查看源代码
)
Template:Reflist
(
查看源代码
)
返回至
三明经
。
导航菜单
页面操作
页面
讨论
查看源代码
历史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大陆简体
香港繁體
澳門繁體
大马简体
新加坡简体
台灣正體
页面操作
页面
讨论
更多
工具
其他语言
个人工具
创建账户
登录
导航
首页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MediaWiki帮助
搜索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