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覺支
七覺支(巴利語:Satta Bojjhaṅga, Satta Sambojjhaṅga),或稱七菩提分,即七種導向正覺(菩提)的條件或因素。
概述
「正覺」是指可以清晰地覺察到四聖諦。「覺支」是指出世間道的智慧,智慧之道的構成因素。[1]
「 | 諸比庫!象依雪山使其身增大,獲得其力;於彼處使身增大,以獲得其力已,入於小池,入小池已,入大池,入大池已,入小河,入小河已,入大河,入大河已,入大海洋,於彼處其身得廣大。
諸比庫!如是比庫,依於戒而立於戒,以修習七覺支,多修七覺支者,則於諸法得廣大。諸比庫!為何說比庫依於戒而立於戒,以修習七覺支,多修七覺支者,則於諸法得廣大呢? 諸比庫!於此有比庫, 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回向於舍以修習念覺支; 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回向於舍以修習擇法覺支; 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回向於舍以修習精進覺支; 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回向於舍以修習喜覺支; 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回向於舍以修習經安覺支; 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回向於舍以修習定覺支; 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回向於舍以修習舍覺支。 諸比庫!如是比庫,依於戒而立於戒,以修習七覺支,多習七覺支者,則於諸法得廣大。 |
」 |
論教
七覺支(七菩提分)是:
- 二、 擇法覺支(dhammavicaya)是正見,亦是慧的一個名稱,即如實知見名色法的觀智;
- 七、 舍覺支(upekkhā)是心的平等,內心處於一種中舍的狀態,不會偏於任何一邊,既不會過緊也不會過松,既不會過動也不會過靜、不會極端、不會過度、恰到好處。[2]在此是指屬於遍一切美心心所的中舍性心所,而不是舍受。
擇法、精進與喜三覺支對治心的軟弱無力;輕安、定與舍三覺支則對治心的激動;念覺支則確保這兩組平衡,不會有其中一者強過另一者。[3]
經教
「 | 心已圓滿地培育了七覺支,以及捨棄了一切貪慾的人,樂於自己已捨棄了執著。
此人已根除了一切煩惱,擁有阿拉漢道智明亮之光,在此界已證得了涅槃。 |
」 |
「 | 「諸比庫,還有七種興盛法,我將宣說,請專心諦聽!」
「是,世尊。」諸比庫回答說。 世尊說:「諸比庫,當諸比庫仍修七菩提分:念菩提分,擇法菩提分,精進菩提分,喜菩提分,輕安菩提分,禪定菩提分,舍菩提分,則彼等是只會興盛,不會衰微。當此七興盛法尚存在於諸比庫中,當彼等仍諄諄以此相訓,則彼等是只會興盛,不會衰微。」 |
」 |
「 | 再次,伍達夷!依我而為諸弟子說行道、如是實行,我諸弟子修習七覺支。
伍達夷!於此,比庫修習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回向棄捨等,而修習念覺支; 於此,比庫修習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回向棄捨等,而修習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 於此,比庫修習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回向棄捨等而修習舍覺支。 於此,我眾多諸弟子達於通智圓滿究竟而住。 |
」 |
《小部.醍醐味論》:
「 | 念覺支是近住醍醐,放逸是滓濁,吐去放逸之滓濁,吞入念覺支近住醍醐是醍醐味。擇法覺支是思擇醍醐,無明是滓濁,吐去無明之滓濁,吞入擇法覺支之思擇醍醐是醍醐味。精進覺支是精勤醍醐,懈怠是滓濁,吐去懈怠之滓濁,吞入精進覺支之精勤醍醐是醍醐味。喜覺支是遍滿醍醐,熱煩是滓濁,吐去熱煩之滓濁,吞入喜覺支之遍滿醍醐是醍醐味。輕安覺支是寂靜醍醐,粗重是滓濁,吐去粗重之滓濁,吞入輕安覺支寂靜醍醐是醍醐味。定覺支是無散亂醍醐,悼舉是滓濁,吐去悼舉之滓濁,吞入定覺支無散亂醍醐是醍醐味。舍覺支是簡擇醍醐,無簡擇是滓濁,吐去無簡擇之滓濁,吞入舍覺支簡擇醍醐是醍醐味。 | 」 |
如何攝七覺支
《小部.經典十八 無礙解道.入出息論》:
「 | 攝[七]覺支,如何而為攝[七]覺支?
依近住之義攝念覺支,依思擇之義攝擇法覺支,依精勤之義攝精進覺支,依遍滿之義攝喜覺支,依寂止之義攝輕安覺支,依無散亂之義攝定覺支,依簡擇之義攝舍覺支。此人於此所緣攝此之[七]覺支,故云「攝[七]覺支」。 |
」 |
修習七覺支之功德
「 | 諸比庫!如是修習七覺支,如是多修者,則可期有七果、七功德。何為七果、七功德呢?
(1)於現法已得開悟。 (2)若於現法中,未得開悟者,則於命終時亦得開悟。 (3)若於現法未得開悟,命終時亦未得開悟者,則依終盡五下分結得中般涅槃。 (4)若於現法未得開悟,命終時亦未得開悟,依終盡五下分結盡未得中般涅槃者,則依終盡五下分結,以得生般涅槃。 (5)若於現法未得開悟,命終時亦未得開悟,依終盡五下分結未得中般涅槃,依終盡五下分結,未得生般涅槃者,則依終盡五下分結,而得無行般涅槃。 (6)若於現法未得開悟,於命終時未得開悟,依終盡五下分結未得中般涅槃,依終盡五下分結,未得生般涅槃,依終盡五下分結未得無行般涅槃者,則依終盡五下分結,得有行般涅槃。 (7)若於現法未得開悟,命終時未得開悟,依終盡五下分結,未得中般涅槃,依終盡五下分結,未得生般涅槃,依終盡五下分結,未得無行般涅槃,依終盡五下分結,未得有行般涅槃者,則依終盡五下分結,為上流以至於色究竟天。 諸比庫!如是修習,如是多修七覺支,則可期得此七果、七功德。[4] |
」 |
其他
漢傳佛教或譯為:七等覺支、七遍覺支、七菩提分、七菩提分寶、七覺分、七覺意、七覺志、七覺支法、七覺意法等,所述不完全相同。